要聞港聞

預設醫療指示局限多 學者:不代表尊重病人自主

預設醫療指示涉及資源短缺。 預設醫療指示涉及資源短缺。
預設醫療指示涉及資源短缺。
【本報訊】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討論《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鍾一諾表示,此討論是香港政策邁向新一頁的好消息,但「預設醫療指示」的文件作為反映病人自主的工具有其局限,不能直接等同「尊重病人自主」的原則。他建議使用「敍事倫理」方法來理解病人,才能制訂更合適的預設醫療指示,但涉及醫療資源短缺問題,仍有待解決。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項法律文件,目的在於尊重病人自主,以及把病人可能身受的痛苦或對其造成的尊嚴損害減至最低。當病人在被診斷為末期或處於不能逆轉的生命受限狀態等特定條件下,訂明不希望接受維生治療,在病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預設醫療指示便會生效。
鍾一諾質疑,「是否有任何情況可合理凌駕預設醫療指示,而醫護人員是否必須任何時候都機械式地跟從預設醫療指示?」他認為,醫療倫理原則尊重病人自主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需正視在特定較受爭議的情況下,單單一份預設醫療指示文件,並不能夠代表此原則全部內涵。
倡理解患者 作符合倫理決定
他建議醫生在和病人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時,應多了解病人治療決定背後的原因、意義以及故事,而非簽了白紙黑字的文件便算。他認為這種「敍事倫理」可有助訂立更清晰的預設醫療指示,從而做出更符合倫理和人性的醫療決定,但此方法需要時間及工夫,如果在實踐中要以更符合倫理的方式體現出來,社會亦需正視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