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易通行操之過急 司機恐得不償失

港府推行新政偏愛走向極端,不是拖拖拉拉,就是操之過急,教市民無所適從,更容易埋下禍患。例如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從2021年10月公布至今,既沒藍圖,也沒確切時間表,拖拖拉拉,結果淪為吸血商機,惹來政商鄉黑「四大勢力」虎視眈眈;又如「易通行」,本應是便民措施,惟分別在青沙管制區、城門隧道及獅子山隧道實施後,屢屢造成混亂,運輸業界叫苦連天,明顯是操之過急。紅磡海底隧道昨日正式實施易通行,今日便迎來首個上班日考驗,若出現丁點差錯,勢必造成交通大混亂。
紅隧作為全球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每逢上班日繁忙時段出現擠塞,已是常態,司機見怪不怪。雖說推行「三隧分流」才是根治紅隧擠塞問題的良藥,惟實施易通行能免去司機停車繳費的時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紓緩隧道擠塞。然而,為了在紅隧實施易通行,當局一口氣取消所有人手收費亭及快易通車道,以便進行拆卸及改裝,卻使到收費廣場往來九龍及香港方向,由原來的各8條行車線,大幅縮減至各4條行車線,司機毋須停車繳費所帶來的效益,能否彌補行車線減半的損失,實在讓人猜疑。何況,行車線減半不單純是數量減少,更有可能影響司機的行車習慣。
在實施首天,紅隧雖未發生事故,卻明顯較以往的假日擠塞,一度出現長長的車龍。即使在車流量較少的時間,行車也稱不上順暢,不時有司機疑未習慣新收費模式或行車線減少,而減慢車速甚至煞停車輛,導致險象環生。須知道,紅隧假日的車流量與上班日的車流量,可謂是差天共地。在車流量稀疏的狀況下,司機才有足夠空間煞停車輛,假如在上班日繁忙時段,又有司機因不習慣,駛過收費亭時減速或煞車,後車還能否及時收掣,又是一項疑問。
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司機,普遍司機都擔憂紅隧在易通行實施後首個工作日會發生問題,坦言會避免使用紅隧。私家車司機可以避之則吉,那麼職業司機又能怎辦呢?若然改行東西隧,成本勢必大增;繼續使用紅隧,又要面對擠塞等風險,可說是進退兩難。
易通行另一詬病之處,在於甩漏太多,系統未盡完善。自詡要打造智慧城市,惟易通行早在推出前已倒瀉籮蟹,一度延遲推行;勉強推出後,易通行依舊錯漏百出,有車主被錯誤扣取隧道費,有車主被推送訊息轟炸,運輸業界更指,不少的士司機至今仍未能自動繳付隧道費,失敗率超過15%,批評當局從未解決問題。
易通行概念雖好,惟問題不絕,港府是否有必要急於在全港最繁忙的紅隧實施呢?當局是否可以先在其他政府收費隧道逐步實施,把紅隧的次序排到最後,好讓司機能養成習慣,系統優化升級呢?這些都是廣大市民心內的疑問!畢竟港府的行徑猶如「未學行,先學飛」,過於急進,難免跌得更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