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浸大建構統計模型 預測熱浪空污頻率

是次研究由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圖)與內地研究人員率領。 是次研究由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圖)與內地研究人員率領。
是次研究由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圖)與內地研究人員率領。
【本報訊】全球暖化問題近期引起廣泛關注,香港浸會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建構出一個統計模型,利用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和羅斯海春季暖化的模式,預測中國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的頻率,為政府當局和公眾提供有用的資訊,讓他們及早採取行動,減輕這種雙重災害造成的破壞。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由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領導的研究小組,就中國在2005至2021年期間,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臭氧污染的地域分布和時間變化進行分析。發現臭氧污染和熱浪在華北平原愈來愈嚴重和頻繁,如北京、天津、河北及山東等,在2005至2021年同時出現臭氧污染和熱浪的日子,超過八成都發生在熱浪侵襲的時候。
3海洋海面溫度變化屬關鍵
研究人員採用常用於氣候研究的統計學工具「經驗正交函數分析」,發現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和羅斯海在春季的暖化情況,與同時出現熱浪和臭氧污染的頻率有關,結論是這3個海洋在春季出現海面溫度異常,會對氣壓、風的流動、降水和地面輻射等造成影響,這些都是引致華北平原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極端情況的重要因素。
根據這些研究發現,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套以回歸分析為基礎的統計模型,以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和羅斯海在春季的海面溫度為參數,預測中國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臭氧污染的機率。這有助政府部門和公眾提前一季或數個月作好準備,以便農業或其他相關行業,以及容易受這些極端情況影響的群體,採取行動以減輕影響。當局還可以通過訂定更嚴格的管制目標,優化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管理計劃,又或為發電模式進行協調。展望未來,研究小組希望進一步開發統計模型,預測遠至數年後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的情況,以提升國家管理相關災害的能力。
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建構出一個統計模型,預測中國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的頻率。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建構出一個統計模型,預測中國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的頻率。
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建構出一個統計模型,預測中國在夏季同時出現熱浪和空氣污染的頻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