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政策小修小補 的士難破困局

在立法會大會夏季休會期間,議員並非放暑假,其實仍有不少法案委員會繼續工作,其中之一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甚大的,就是《2023年道路交通法例(提升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修訂)條例草案》及《的士司機違例記分條例草案》委員會。簡單來說,前者就是建立的士車隊管理模式,後者就是針對違規的士司機作出扣分制。
乘客司機車主三輸
的士行業現時出現困局,可謂三輸局面。乘客對良莠不齊的服務水平不滿,原因包括車輛殘舊、部分司機的不良作風和駕駛態度、欠缺較豪華舒適車款的選擇等;的士司機對行業生態不滿,導致收入下降,在工作超過10小時的情況下,平均收入只有18,000至19,000元左右,原因之一是不少乘客改乘各種白牌車,主要是非法載客取酬的網約車;車主則對牌價和車租下跌、對行業前景表示擔心。
對於的士車隊管理模式和扣分制,筆者認為只是小修小補。政府建議之的士車隊並非強制性,只是在原來18,163個的士牌照中組織而成,並沒有新的供應和競爭。司機方面,車隊中需有至少一成司機與持牌人屬僱傭關係,這個比例太低。沒有僱傭關係,對司機沒有保障,車隊也難以對司機進行服務的精細化管理。此外,的士車隊需要求其中單一車主擁有30個牌或以上,變相的士車隊由大車行控制,個別單頭車主不能成立合作社經營車隊,對個別經營的車主造成不公平。雖然草案對車隊的車齡有限制,引入6人的士,容許較豪華的車款收取較高的預約費,但始終給人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是否有助業界打開新市場,將乘客從白牌車市場爭回來,筆者十分懷疑。
反觀內地,對比十幾年前粗放式營運,今天的進步可謂翻天巨變,其中的關鍵是採取全面革新的思維,對新經濟下的網約車生態採取開放的態度並進行市場規管,整個的士行業以電動化換新車、網約化大數據管理、增加供應提升質素同時擴大市場,乘客滿意度提升,令網約打車成為內地一種主流的出行方式,最終令傳統的士和網約車形成一個平衡的生態,車主和司機的收入都得到改善,在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大城市,網約車司機在扣除成本後,每月有一萬元左右收入,可說不錯。
要為香港的士行業生態帶來改變,單靠政府提出小修小補的方案,肯定不足夠,就算不做大手術,在的士電動化、的士保險跟司機、大數據管理方面,我覺得政府應加強引導市場,以提升的士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以電動化為例,現時全港只有5輛電動的士,與2027年3,000輛的目標相距甚遠,政府必須在購置電動的士、充電設施、優惠電價等作出支持,否則按現時的情況,電動的士充電既不方便,在使用成本上亦沒有明顯優勢,的士電動化的目標難以成功。政府必須貫徹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原則,才能為行業打開新局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