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勢力人士擇肥噬 北都囤地已成災

有土斯有財,香港地少人多,最值錢就是土地。自港府於2021年10月公布發展北部都會區後,區內不尋常土地交易愈趨猖獗,囤地情況已到了氾濫成災的地步。港府至今未有任何規管及防範措施,又不肯凍結土地用途,變相製造投機空間,將來一旦收地賠償,開支極之龐大,平白要納稅人付出更多血汗錢來埋單。
政商鄉黑 牽涉其中
本報早前接獲爆料,指具政府背景人士及地區官員、鄉紳、前政協及黑幫,得悉北都發展計劃後虎視眈眈。果不其然,本土研究社調查發現,區內曾經易手的地段數量高達904個,背後涉及逾130間公司或個人單位,令人咋舌。而順藤摸瓜後查出,單是蠔殼圍便能歸納出7大買家,甚至包括內地政商界。這些人士或公司本身業務與濕地或魚塘無關,卻斥資購入發展潛力相當低的濕地,意欲何為,不言自明。
調查指出,這些濕地都以低價購入,平均呎價92元,但根據去年新修訂的收回土地補償機制(保育用途收地),可獲得第2級補償,即每平方呎634元,相等於原有成本價的7倍。若業權人能夠左右蠔殼圍未來發展為私人住宅,樓面呎價更可達上萬元,相對囤地成本將至少以百倍計,堪稱暴利。
更蹊蹺的是,這些買家都以離岸公司全資或接近全資擁有,隱藏了真實買家身份,公眾無從監察。土地交易方面,以2017年錄得最多宗數,其後幾年持續有買賣,比政府公布發展北部都會區早了數年。
這似乎印證了本報接獲的爆料,指有政府背景人士、地區官員、權貴牽涉其中。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些人士消息靈通,搭通天地線,及早作出部署絕對不足為奇。不賺白不賺,不吃白不吃,橫豎收地所獲全由政府斥資,而政府出名大花筒,公帑冤枉來瘟疫去,怎麼花都不心痛,「知情人士」不去分一杯羹才怪。
甚至乎,過去曾有地政督察涉及新界土地發展的賄賂案被判罪成,當知官商勾結絕非無的放矢。前線地政官僚為了蠅頭小利尚且把持不住,今次涉及極龐大利益,若說有更高層次人士參與其中,真是不可能嗎?
再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新界土地利益惹來黑幫垂涎染指,可謂必然結果。必須指出,鄉黑勾結其來有自,若不因人廢言,一度鬧得滿城風雨的橫洲事件便是經典例子。北都發展規模比過去任何發展都要龐大,據悉已有起碼4、5個黑幫蠢蠢欲動。他們最常用方法,是藉着一些荒廢無人認領的寮屋、魚塘、舊墳「插釘」,自稱是擁有人,然後鄉紳便會為他們作證明,瓜分巨額賠償。若遇着不識趣者做攔路虎,被黑幫收過路錢、物業遭人縱火甚至被人暴打也是常事。
事實上,本港近年治安淪喪,由劈友到販毒再到南亞假難民作惡,莫不跟本地黑幫有關。如今再染指土地賠償,也不過是在冗長的罪狀上再添一筆而已。
予取予求 港府縱容
當然,這些背景不簡單的人士及公司之所以擇肥而噬,將北都發展當成予取予求的提款機,很大程度是港府放任自流、默許縱容所致。正如本土研究社所說,當局並未有對新發展過程帶來的土地投機活動進行積極規管,包括加強土地管理巡查、及時凍結現有用途,以及盡快落實保育方案等。既然利之所在而政府又無所作為,囤地牟利不愈加猖獗,也對不起自己。
最匪夷所思的是,港府至今未能交出北都發展藍圖。沒有藍圖,沒有詳細規劃,遑論發展成本及落成時間表。高官一味拋出種種美好願景,吹噓北都能提供3,000多公頃土地,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上十畫沒有一撇,跟畫餅充飢、望梅止渴無異。就算吹得再天花亂墜,也是蹉跎歲月,沒有意義。
說到底,香港回歸以來之所以原地踏步,發展和競爭力毫無寸進,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都跟港府議而不決、遇事避難、得過且過、鼠目寸光脫不了關係。過去還可歸咎於反對派阻住地球轉,但現在已是愛國者治港,若港府仍然無法下定決心打破固有利益籓籬,大刀闊斧發展土地,房屋問題只會繼續無法可解。高官所謂的「追落後,趕在前」、「會做事,做成事」也就無從談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