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歐洲反抗

美國用北約來控制歐盟,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主因是並沒有把歐洲各國平等看待。
一是北約為美國掌控,輔以美國在歐洲龐大的駐軍和軍事基地,侵犯各國主權,還視之為二次大戰美軍光復之時:美國是解放者,美軍是保證歐洲安全、對抗內外敵對勢力的最後力量。即使蘇聯瓦解,美國還是堅持和製造出歐洲的外敵來,使北約延續,也即是美國對歐洲的軍事控制延續。歐洲的外敵和內敵都是由美國來界定,按美國的意圖和標準決定。
以美國在歐洲的駐軍、軍事基地、生化實驗室網絡,以至在軍事情報體制的滲透(所謂合作,卻是不對稱的,歐洲多地變成美國非法禁錮虐待他國公民的場地),歐洲不過是美軍的戰場和前進基地,一如二次大戰。北約不解散,歐洲在美國眼中的戰爭狀態便一日不解除,也就是美國不會放鬆對歐洲的控制。
二是美國自經濟崛起以來,一直視歐洲為競爭對手。英國霸權時代,美國與英國聯手在歐洲製造政治平衡,分而治之。一次大戰美國參戰有限,卻在戰後掠奪德國化工的專利權,借此發展美國的化工產業,與之競爭。二次大戰美國更把大批德國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工業生產科研設備搬遷至美國,強化美國的國防科研和工業生產能力,使美國一躍為世界最強國。歐洲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名為援助,實助美國企業進佔歐洲市場。在歐洲以外,美國亦從政治、軍事與經濟接收歐洲的海外殖民地勢力,英國亦不免。
美國並沒有視歐洲為真正的盟國或同種同宗的兄弟之國,沒有將之吞併、殖民化,是國力有所不逮,不是不願或不敢。此所以在冷戰結束、美國獨霸之後,便要改變戰後歐美共管的格局,改以一切美國優先。美國加強在金融、經濟打擊歐洲與之的競爭能力,政治、軍事加強控制,也在歐盟與北約東擴過程裏,扶助所謂新歐洲(波蘭為首,主要是前東歐國家)對抗德法意的老歐洲。歐盟不察,自2000年以來經濟相對發展不力,即使歐盟擴大,整體經濟規模被美國超越,烏克蘭戰爭更可能是歐洲衰落的開始,美國成為歐盟發展的最大阻礙,或敵人。
這樣的發展使歐盟或歐洲對美關係逐步演變,困境愈大,歐洲社會內部的反抗便愈大。烏克蘭戰爭會是分水嶺,歐洲開始起而反抗美國霸權,法國又是帶頭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