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法國反擊

歐盟最近發生人事糾紛。歐盟填補競爭事務部首席經濟家空缺時,聘用美國經濟學家莫頓。
莫頓曾任職美國司法部,執行反壟斷法,工作性質與歐盟的職位相同。問題她是美籍,有違歐盟總部官員限用歐盟國籍的規定,且她在歐盟的工作將負責制訂歐盟的數碼市場法,主要針對美國大數碼平台公司。莫頓亦曾是這些美國公司的顧問,令人懷疑她會否在新職裏對美國數碼平台公司有所照顧,也會否偏重美國利益而難以維護歐盟利益。
她的任命在歐盟內部已有爭議。普遍認為歐盟競爭事務部長兼歐盟常務副主席韋斯塔杰早已內定了她,個別歐盟經濟學家不去申請。而在遴選過程又黑箱作業,下級官員均不滿意,但韋斯塔杰一意孤行,公布莫頓的任命。歐洲議會與非政府組織都有公開反對任命。
法國的議員、媒體以及極左極右兩大政黨同時責難,法國在歐盟的代表也在歐盟部長會議上聯合5名部長發公開信反對。最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於7月18日公開表態,認為歐盟着重互惠,若美國願意聘用歐洲經濟學家進入白宮的決策層,他會贊成任命。他又會指派外交部長與歐盟其他國家政府商討。在馬克龍的批評下,莫頓辭職。
歐盟各部的人事任命不需經各國政府批准,歐盟部長會議便已有各國代表。今次的情況特殊處在於韋斯塔杰的堅持,不遵嚴格的程序,也缺內部諮詢。內地媒體說她有歐盟主席萊恩支持,或正反映不經民主選舉考驗的歐盟官員形成獨立勢力,他們都在歐盟有關機構各部門輪轉工作。這也包括有美國參與的北約等國際組織,如萊恩正尋求轉任北約秘書長,他們的個人利益便容易連上大國政治,若還加上國籍因素,情況更為複雜。美國滲透歐盟已有幾十年,今次的例子是更明目張膽地改變歐盟用人的國籍限制,違背既定程序,插入歐盟決策。若不是法國反對,任命便不會反覆。
法國的歐洲主義意識強大,但歐盟其他國家卻對美國與歐盟官僚的勾結把持敢怒不敢言。法國能獨力堅持多久呢?下一步是馬克龍能否連任。不過,今次法國獲勝,也必然在歐盟官僚層內引起震動,是與美國一起對抗馬克龍與法國?抑或各國隨法國起義作反呢?這不但涉及歐盟前途,也應關連烏克蘭戰爭走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