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人數減 前景多隱憂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學文憑試昨日放榜,4名考生考獲7科5**成為狀元,當中3人更是「超級狀元」。無獨有偶,4位狀元之中,3人都選擇讀醫,只有1人投身自然科學。今年不僅是最少狀元的一屆,港府重點發展的創新科技同樣缺乏尖子問津,這意味甚麼,不是很值得反思嗎?
今年約4.2萬名日校考生之中,有四成二人考獲大學最低入學要求,按過往數據推算,約1.5萬個八大資助學額,供1.25萬名考生經聯招申請,即今年平均1.39人爭一個學額,較數年前兩人爭一個學額相比,競爭趨緩。與此同時,去年放榜誕生8位狀元,若計及上訴覆核,狀元人數更增至11人;反觀今年只得4位狀元,為歷來最少,熱鬧境況大不如前,而且傳統名校如男拔女拔,居然一個狀元也沒有。不禁令人要問,狀元人數大減,頂級名校「失手」,孰令致之?官僚一句「運氣不好」就能解釋一切嗎?
這些年,名校退學潮幾乎沒有停止過。多間名校21/22周年報告均披露,學生流失率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一成。今年誕生一男一女狀元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推算全年有逾百名學生退學,退學原因絕大部分為海外升學。這些傳統名校過去一直爭崩頭,現在卻被棄之如敝屣,反映移民潮絡繹不絕和出生率年年下跌,不僅直接衝擊學校收生,更影響文憑試摘星情況。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智則國智,那麼,精英尖子捨港遠去,香港前景想不悲觀也難。
國家領導人去年趁回歸25周年訪港,特意到科學園參觀,重視創科之心不言自明。儘管港府信誓旦旦表示,將加強創科發展,增加更多資源,甚至形容香港已進入創科發展的快車道,吹的比唱的還好聽。然而,從4位狀元中3人選擇醫科可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醫高」依然是香港社會主旋律。剩下一位選讀自然科學的狀元,更將負笈英國,畢業後未必回港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香港創新科技有可能更上一層樓嗎?
誠然,香港醫護人手短缺,培訓本地醫生多多益善,但歷屆狀元尖子皆以讀醫為第一職志,除了醫生救急扶危有意義外,難道同社會產業結構單調沒有關係?回歸至今,醫生、律師、金融專才均被視為高尚和搵錢職業,以致過去偶有狀元報讀「工科」即成為獵奇新聞,正正反映本港產業無法做到多元化。有應屆狀元說得好,他指香港重視科研程度不足,人們常說的「神科」,科學都未計算在內。一節見則百節知,整個社會由上到下皆缺乏視野,至今仍然崇尚「炒樓炒股」,豈是無因。
移民潮下,香港已流失14萬勞動人口,至今未見止血,加上出生率全球最低,人口老化不斷加劇,嚴重削弱競爭力。正如關注團體指出,行行出狀元,社會應該扭轉過時觀念,不一定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才是人才,亦不應單純以學位掛帥;而港府推動產業多元化,讓年輕人看見上流希望,吸引更多人才留下,方是治本之道,上上之策。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