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經濟

市場上評論經濟表現,往往把實績與預期相比較,似乎十分客觀和公正,可是實績成果是現實經濟具體形成的統計數據,所謂預期卻與現實經濟表現沒有實質連接,而是媒體找一批學者、專家、從業員來作估計,並將所得意見平均化而成,基本上是純屬主觀,各自預測的根據都不清楚,也不透明;選擇訪問者的標準亦異,並不公開。假若他們是憑專業知識來作估計,或可反映他們的了解,但各自了解的能力差別也大,不應用平均值來作總結。
經濟表現往往與市場有所關連,可影響股市、匯市等市場,涉及利益,且在今天金融高度槓桿化,金融投機主宰市場表現,經濟的統計成績便牽連不少利益。在預測之時,預測的傾向影響市場心理與價格表現。在統計公布之後,實績與預測的差距亦左右市場的反應。尤其是高度政治化的今天世界,這樣的市場預測大有可能成為政治文宣手段,也會是國與國之間經濟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更失去這些預測的客觀性、專業性與公正。
中國經濟增長正是最為政治化的例子。上半年GDP增長5.5%,其中二季度增長6.3%,勝於一季度的4.5%。由於基數差別,季節性不同,一、二季度增長不應簡單比較。可是在國際經濟不佳之際,以中國這樣全球實質最大的經濟體有此表現,應屬可喜,中國國家統計局亦總結為恢復向好,並沒有過度樂觀。然而,西方媒體大多說中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測,形勢不佳,政府要用重政策之力來推動。總調是不看好,理由是「市場」所作的調查預測比實績更好,中國經濟表現便令人失望。可是,哪些人失望?為甚麼失望呢?
當然,中國官方的說法統一為恢復向好,相對謹慎樂觀。事實上,中國上半年經濟有眾多亮點,三頭馬車中的消費膨脹,全年消費增8.2%,高於一季度的5.8%,其中網上銷售擴大10.8%,佔總消費的26.6%,零售轉型快速。出口增長3.7%,6月份貿易與出口同跌,反映出對美出口的大減,以及國際貿易需求低迷。但中國外貿順差半年有2.8萬億元人民幣的外匯,6月份順差還保持,前者相當於GDP的4.7%,國際罕有。投資在房地產泡沫穿破底下仍有增長,顯示基建和工業投資仍在增長。以中國這樣的表現,放在國際上是突出,也遠勝於負債經濟的美國。當然,同志尚需努力,卻無悲觀的理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