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低碳生活只掛嘴邊 青年購物首重價錢

青年創研庫調查發現,六成人拒絕為保護環境付出更多「代價」。 青年創研庫調查發現,六成人拒絕為保護環境付出更多「代價」。
青年創研庫調查發現,六成人拒絕為保護環境付出更多「代價」。
逾40%人嫌煩怕貴 冇實踐可持續消費
低碳綠色生活說易行難,有最新調查發現,本港青年普遍認同,實踐低碳生活是公民責任,但儘管逾七成青年願意為保護環境而減少消費,惟六成人卻拒絕付出更多「代價」,例如購買對環境友善的貴價產品,或支付更多環保稅。團體認為,除了管制或徵費等,政府可透過經濟誘因等推動,令可持續消費愈趨普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於今年5月10至18日訪問903名會員,結果發現,79.3%受訪者同意實踐低碳生活是公民責任,而82.2%人亦同意消費者有責任選購有助保護環境的產品。然而,當實際消費時,超過90%青年首要考慮是產品的價錢,其次是壽命和耐用度、品牌知名度和商譽。較少受訪者會着重考慮到產品的物料是否對環境友善、生產過程會否污染或破壞生態,以及是否有環保標籤等。
較少受訪者裸買減食肉
綜合而言,在過去12個月內,受訪青年較常見的可持續消費行為,依次序是惜食,不過度點餐及打包食物;選購家電時查看能源標籤;自備重用水杯等容器,以及分類回收垃圾等;相反,較少人會購買公平貿易產品、減少食肉、抑或裸買,即購買無包裝貨品。被問及不實踐可持續消費的原因,逾40%受訪青年表示嫌貴、嫌麻煩、37%人則歸咎於無足夠資訊。
調查另指出,約40%受訪者認為,在促進社會可持續消費上,政府肩負最大負任。惟逾60%人又認為,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不足,兼不滿意當局的減碳工作表現。
就垃圾徵費計劃將於明年4月起實施,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指,政府應加快推動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生活,建議制訂清晰明確的可持續消費策略,除了管制或徵費等硬性措施,亦可研究更多軟性綠色「助推」方案,例如提供更多經濟誘因作獎勵,建議擴大「綠綠賞」積分計劃並涵蓋更多的綠色行為,如參與回收、低碳飲食或購買綠色商品,即可獲實質回贈。
團體倡政府增綠色採購
倪又建議,政府可善用「大嘥鬼」形象,推動尚未普及的可持續消費行為;政府亦可海外地區借鏡,普及化產品和食品的碳資訊,增加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擴展生產者責任。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認為,政府應推動綠色採購,要求外判商優先選購環保產品,提高市場供應及需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