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特區救援隊優化裝備 應對不同災害

特區救援隊分享救援經歷及心情。左起:梁志宏、于文陽、蘇志安。(陳德賢攝) 特區救援隊分享救援經歷及心情。左起:梁志宏、于文陽、蘇志安。(陳德賢攝)
特區救援隊分享救援經歷及心情。左起:梁志宏、于文陽、蘇志安。(陳德賢攝)
【本報訊】無情的天災往往最能凸顯人間有愛,今年2月土耳其南部鄰近敍利亞地區發生大地震,大批災民被困瓦礫堆下,為此,本港特區救援隊59名成員遠赴土耳其災區,冒着危險抵着壓力,在216個小時的救援工作中成功救出10人,其中4人生還。救援隊59名成員中,不少隸屬消防處坍塌搜救專隊。消防處表示會吸取今次救災經驗,優化救災設備、管理人手及工作流程等,並為坍塌搜救專隊爭取聯合國「國際搜救諮詢組織」國際城市中型救援隊的相關資格。
市民機場打氣 士氣大升
消防處於2008年派員參與四川汶川地震救援,2009年成立坍塌搜救專隊,目前約有160名成員,今次是專隊成立以來首次到海外參與救援行動。特區救援隊中首位在瓦礫堆發現生還者的是消防處署理消防隊目(坍塌搜救)梁志宏,他是首次去海外參與救援,他憶述出發前其實心情感忐忑,但在香港國際機場受到市民的鼓勵,登機後接受全機乘客的掌聲,感到非常鼓舞,而現場救出生還者「當然好開心」,隊員間士氣亦大升。
至於曾參與兩次地震救援行動的署理消防隊長(坍塌搜救)蘇志安,目前為消防及救護學院教官,每年訓練新招募隊員坍塌搜救的技巧,又會分享他在汶川救援的經驗,並會將相關元素加入訓練場景。他指會吸取今次經驗,改善訓練及設備,例如汶川救援是夏天,土耳其救援僅攝氏0至5度,裝備上需多作準備。
消防及救護學院院長于文陽亦指,會優化設備及訓練等,如添置更先進通訊工具及發電設施。他稱,救援隊雖然有衞星電話,但當地信號微弱,基地曾短暫與前線人員失去聯絡;救援隊雖有發電機,但災區「搵唔到燃油」,要駕駛3、4小時才有油站,故計劃添置太陽能板。
其實坍塌搜救專隊的救援工具已達國際水平,但他坦言「細節上唔夠細心」,例如食物及作息區域,會檢討再提升,而裝備日後會按不同災害分類存放,如水災及地震,並會細分為「必要帶」、「可以帶」及「適宜帶」,提升應變能力。展望將來,專隊會參與更多外國救援行動,又與國際城市搜救隊合作、訓練及比賽,期望將來行動更有效率。
坍塌搜救專隊的工具達到國際水平,包括無人機、360∘搜索鏡頭等。坍塌搜救專隊的工具達到國際水平,包括無人機、360∘搜索鏡頭等。
坍塌搜救專隊的工具達到國際水平,包括無人機、360∘搜索鏡頭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