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口旱旱食粒糖 再工業大隻講

過去幾十年,香港經濟及產業結構常被批評過分單一;支撐香港經濟嘅四大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係本港多年來經濟動力所在;四大產業中,又過度依賴金融以及地產,是以予人印象,港人唔係炒股就係炒樓!
事實係,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仲有「輕工業」,好似紡織、製衣、玩具、塑膠、假髮、鐘錶等;功夫茶仲有印象,陳寶珠一曲《工廠妹萬歲》,道盡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嘅活力!為何依家反而死氣沉沉?正如有學者指出,香港作為開放城市,除非自我封鎖,與世隔絕,否則經濟前景冇理由悲觀!
嗱!政府成日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香港創科,又要再工業化,之不過,似乎未見有多大成效喎!如果要同一河之隔嘅深圳比,人家後發先至,香港更加無地自容!呢,立法會推動新型工業化事宜小組委員會尋日討論新型工業化嘅產業發展,議員們眾聲喧嘩,對政府推動工業化不力,頗多精彩見解。
有工程界議員指摘政府「早知燈係火,偏要隨街摸」,錯失良機,佢指香港本身擁有非常具實力嘅工業,尤其電子業喺國際市場頗有地位,偏偏政府就係唔重視,好似忘記呢一行嘅存在。當局回應稱,明年將落成微電子中心,並計劃成立微電子研發院,聚焦於第三代半導體等方向,強調會做好產學研工作以支援業界發展。議員就話遲到好過唔到,但亦批評政府不重視工業和本地人才培訓。例如2019年文憑試超過半成考生完全冇報讀任何科學學科,問題嚴重,質疑政府如何發展做創科中心。
此外,有議員指香港唔單止要做「包租公」,更要有機制監察企業成效和進度;又指本港土地成本高,建議僅將高增值生產線留在香港,供應鏈則由大灣區內地城市引進,對於大學科研成果轉換率僅有10%,政府需完善相關人才配套和機制建設。
對於議員嘅批評和建議,高官就以一大堆數字當「交差」,稱過去一年引進超過100家企業,有20多家龍頭企業已經或準備落地,本港智能生產線由過去約30條倍增至接近60條。企業管理方面,又設立咗工業專員,下一步又會如何如何、怎樣怎樣!功夫茶但知「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所謂「質」,就係不務虛,不畫餅;講得白些,就係咪搞咁多虛招,要實幹!在上嘅若然並非「篤實踐履之士」,習慣於優容苟安,一味口旱旱大隻講,口水多過浪花,推行工業化又點會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