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印合作

國內國外不少人輕視印度,其中有種族歧視,但更多的是缺乏對印度與國際政經發展的了解。對中國未來面對的國際形勢分析與評估,不能帶有過度的情感,或有太多的主觀喜好與憎厭,而應實事求是,理性看待。
近10年,印度的政經表現十分可觀。中國的急速發展,並沒有壟斷全球的發展,新興國家亦同時有長足增長。印度憑藉其龐大的人口規模,與英美相通的體制人脈關係,成績並不比中國遜色,只是起步稍慢。它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有差別,不是靠出口加工和大量基建投資推動,經濟的動力主要在於國內消費需求,在資訊科技以至專業服務早已成為西方的外發加工基地,這也有助該國在資訊科技與人才方面的超前大發展。只是印度經濟相對封閉,印度與西方的關係並沒有直接轉化為國內的工業生產,不像中國從出口加工轉移技術促成中國國內工業生產的突飛猛進。若開放與西方合作,印度的科技工業發展會與中國的途徑不同,可同樣會對經濟帶來轉變。
印度現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落後於美國、中國、日本與德國。但高盛預測,2075年印度經濟將超越美國,成為中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與中美歐(或許還可加上日本)成為全球經濟的巨頭,中印便是亞洲復興的推動者。在這樣的趨勢下,美國為首的西方當然想中印為敵,以得漁人之利。以印度的政治傾向而言,與中國亦會有激烈的競爭,中印怎樣在今後一同於復興的路途上合作,至少避免對立互耗,將會是兩國未來幾十年的重要大事。
印度的出口目前還遠低於中國,政府目標是2030年貿易與服務出口達二萬億美元,是現在的3倍,低於中國2022年的3.16萬億美元。印度有外貿逆差,它的出口將要大大增長才可支撐經濟的急速發展,所以政府定下外貿計劃,大力發展與禁運或被制裁國家的轉口貿易和跨境電子商貿,相信未必可因此構成對中國出口的競爭。印度出口還集中於周邊國家,也在產品結構方面不與中國相同。印度反應是中國出口未來一個大的潛在市場,關鍵是怎樣建立雙方有利的貿易關係。
一個可行的方法,是中國與印度的地方政府加強合作,利用印度地方相對自治來迴避印度中央政府對中國產品的限制。若能解決與印度貿易發展,有助兩國未來的雙贏合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