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重建珊瑚礁 冀5年內自然繁殖

活化珊瑚中心修復及培育珊瑚碎片。(高嘉業攝) 活化珊瑚中心修復及培育珊瑚碎片。(高嘉業攝)
活化珊瑚中心修復及培育珊瑚碎片。(高嘉業攝)
【本報訊】海洋公園全新珊瑚保育設施開放,中心除修復珊瑚碎片、培育珊瑚外,亦提供導賞活動,令市民了解珊瑚與環境的關係,亦可近距離觀察培育中的珊瑚。而公園聯同地產商、非牟利團體等亦已於南區熨波洲移植首批7.5平方米的珊瑚礁盤,計劃未來3年重建20平方米珊瑚礁,預計5年內發展成自然生長及繁殖的珊瑚群體。
礁盤移植熨波洲 復育7品種
香港首個跨界別合作的珊瑚保育計劃「活化珊瑚行動」於東部水域收集難以獨自存活的珊瑚碎片,送到海洋公園「活化珊瑚中心」,修復、保育及繁殖,並利用全球首創的3D打印赤陶製作珊瑚礁盤。
而首批7.5平方米的珊瑚礁盤已移植至熨波洲,涉及7個品種珊瑚,主要復育分枝狀珊瑚,包括薔薇珊瑚、濱珊瑚、扁腦珊瑚及鹿角珊瑚;另有超過120塊珊瑚碎片正在養殖,稍後將會移植至熨波洲海床。
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副教授David M. Baker表示,團隊在熨波洲海灣一帶發現了5款珊瑚物種,主要依附在岩石上,分散且不成群,而該處水流暢通,又位於南中國海主要海流,相信繁殖珊瑚有助提高本地海洋生物多樣性。他又說,本地珊瑚群體目前的面積僅為從前的40%,珊瑚礁的結構亦大變,整體較以往更平坦。
隨着珊瑚礁盤在海床重建堅固的表面,他們將每年監測珊瑚的生長情況,目標移植的珊瑚存活率達到95%,及高達50%的生長幅度;又預計3至5年內珊瑚碎片可發展成自然繁殖的珊瑚群體,每年可繁殖數百萬新珊瑚幼蟲。
另外,入園的市民於周末及周日免費參與活化珊瑚中心導賞活動,近距離觀察培育中的珊瑚外,亦能透過顯微鏡認識珊瑚的食物及微塑膠的影響,以及利用「珊瑚健康監察表」,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