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過關易 解決塞車注定難
由前朝提出、遷延多時的「三隧分流」方案終於過關,昨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8月2日開始實施首階段新收費,年底前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但分流方案問題向來多多,正如多名議員指出,港府以為將隧道收費「一減兩加」,以及駕車人士會提早出門和延遲收工「慳隧道費」藉以減輕擠塞,只是一廂情願。
西隧專營權8月屆滿,政府提出三隧分流方案,首階段私家車過西隧減至60元,紅隧、東隧加至30元。年底前配合「易通行」推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繁忙時段西隧維持60元,紅隧、東隧再加至40元;非繁忙時段三隧則劃一最便宜收20元。
然而,小巴、邨巴、旅遊巴及校巴等搵食車過海將劃一收費50元,的士則收25元,早被轟為不公平。有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指出,商用車目前使用紅隧過海只是10元,但年底將暴增多倍至50元,實在吃不消。羊毛出自羊身上,若港府堅持不降低收費,業界只能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勢必令通脹升溫,百上加斤。
當然,一旦實施新收費後本港通脹率若持續高企,港府也是自有諸多解釋,惟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是否行得通,則是明眼人想也想得到的事。高官的如意算盤是,藉繁忙時段增加收費,以及在非繁忙時段降低收費,可令駕駛者提早或推遲出行時間,節省金錢,車龍自然就能縮短,但這只是紙上談兵,理論上可行,不等於實際上可行。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立法會議員便直指,駕駛者提早或延遲出行,意味私家車停泊在停車場的時間也會增加,問題是,本港泊位嚴重不足,停車場收費愈來愈貴,泊車收費隨時比過海隧道收費更加「重皮」,僅時租停泊的車輛,便不可能因為隧道不同時段收費的誘因而改變出行時間。更不必說,商用車為了搵食,不可能限定時間過海。何況東九龍區人士過海只能選擇東隧,東隧加價只能「硬食」。證明「一減兩加」問題多多,成效未必盡如人意。
事實上,上屆政府的文件已經指出,西隧減價後,最壞情況是原本繁忙時間不塞車,將變成出現長達過千米的車龍;而東隧加價後,早上繁忙時間由觀塘過海,車龍只輕微縮短100米,行車時間不變。港府挖空心思搞的分流方案,到頭來隨時一無是處。
必須指出,現時繁忙時段紅隧車容量逾150%,東隧及西隧分別是146%及98%。隨着港府定下許多發展藍圖,包括北部都會區等,加上購車市民不斷增加,香港現有的交通網絡肯定不敷應用,不增加過海基建,即使在三隧分流上下工夫,亦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高官聲稱,政府早在2021年開展交椅洲人工島研究,爭取盡早落實相關道路及鐵路計劃,包括第四條過海隧道。無奈以港府往績觀之,所有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第四條過海隧道十畫未有一撇,何時落成,真是天曉得!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