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德合作

中國總理李強訪問德國、法國,在德國由國家發改委與德國三大汽車集團簽了合作協議,顯示出中德汽車工業的重大聯盟。以中德的力量,足以撼動國際的汽車行業。牽連所及,對國際重工和機械,以至IT產業的發展,也會帶來重大的影響。
德國原來想與俄羅斯合作。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保證了德國廉價天然氣的供應,對德國優勢產業的化工產業作用極大。而德國借北溪2號的供應,與俄羅斯企業合股壟斷在歐洲的分銷市場,更有利德國把持歐盟的經濟大局。可惜,美國借烏克蘭戰爭一舉將之作完全的破壞,德俄合作大計告終。
今次中德汽車工業的合作,卻代表德國捨俄羅斯之後找上中國,重心是傳統工業化中的核心汽車行業。德國汽車以技術與生產工藝稱雄世界,整體工業有眾多的部門與汽車工業配套;機械工業中不少世界佔優的技術與工藝管理體系,都源自德國的汽車生產。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已是德國汽車的主要市場,也賴此支撐德國的工業。新能源汽車逐步替代傳統燃油汽車,中國也同樣地是新能源汽車全球生產和市場最大國家,德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緊跟中國之後,居其他各國之前,若中德汽車工業強強聯手,全面合作,大有可能壟斷生產,佔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排斥日本與美國。
新能源汽車涉及電池和更多的電子通訊技術,德國與中國合作,便不單止是汽車工藝的機械行業範疇,更進入數碼化的通訊連接的領域:物聯網、AI無人駕駛、北斗導航、6G通訊等,便是更大範圍的協作和共同科研,既有市場與生產能力保證,也使兩國在尖端科技與工藝的配合、協同運作,這比起德俄在天然氣方面的合作更勝。所以,德國如此重視,中國也極樂意。由此可開啟中國與德國、歐盟的科技合作,打破美國試圖對中國科技發展與交流的禁制與圍堵。
同一時期,李強亦訪問法國,空中巴士增加在華生產,其中相信也包含一定的技術轉移,法國還有核電等眾多的科技專案可與中國共同開發。
中國與德法合作,實質便是與歐盟合作。中歐合作更多屬民用,也可因此可得到歐洲積累百年以上的技術支援,影響深遠程度應比美國主要是國防主導的通訊技術更為廣泛,中國工業的得益更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