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研用長效針劑治療 遏止復發思覺失調

精神患者診斷後的服藥依從性低,成為醫治思覺失調的一大挑戰。 精神患者診斷後的服藥依從性低,成為醫治思覺失調的一大挑戰。
精神患者診斷後的服藥依從性低,成為醫治思覺失調的一大挑戰。
毋須每日注射亦達效果 副作用較溫和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男子刺死兩女事件,令大眾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惟精神患者求診後未有依從醫生的指示服藥,成為醫治思覺失調的一大挑戰。香港大學早前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使用長效針劑可大大降低思覺失調患者復發風險,愈早用藥愈有效控制病情。
近年醫學界研發長效針劑,患者毋須每日口服藥物亦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副作用亦相對溫和。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陳慧賢表示,港大在2021年5至8月進行一項有關思覺失調患者的用藥成效分別研究,發現相比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在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期間,患者多項復發風險有明顯降低,包括減低住院風險37%及企圖自殺風險44%等,而且愈早使用愈有效控制病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表示,治療思覺失調藥物大致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兩種,服用藥物後數星期便開始見效,但部分副作用會較明顯。不過,他指外國有研究顯示,有一半思覺失調患者並沒有依從治療方案,然而患者在停藥後,會增加症狀復發及再住院風險。
倡建立共融精神健康環境
李強調,長效針劑並不等於「懵仔針」,後者原名「氟哌啶醇」,是現時急症室常用的一種典型抗精神病藥之一,能夠在短時間達到鎮靜效果。但長效針劑則能夠達到長遠的治療效果,毋須每天注射,副作用亦相對溫和。
除了藥物治療外,加強公眾教育,建立共融精神健康環境也十分重要。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建議,傳媒報道時需要根據客觀事實,而非以偏概全,避免引起市民相信「精神病人會傷害人」,加深對復原人士標籤及歧視。他亦建議公眾學習精神健康急救,以辨識身邊人有否正面對精神及情緒問題,以及如何作有效之溝通和介入等。
港人精神健康問題受到各界關注。港人精神健康問題受到各界關注。
港人精神健康問題受到各界關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