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氾濫成災 打擊力不從心
一場世紀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社交模式,更改變了犯罪集團的犯罪模式。由於抗疫期間足不出戶,網購全面普及,網絡及電訊詐騙由是遍地開花。香港不僅是可疑數碼交易比率全球最高之地,因詐騙而被捕的人數更按年勁升近五成。然而,與犯罪數字急升不相稱的是,被定罪的人數少之又少。
保安局昨日回應議員書面質詢,披露由2018至2022年的5年間,就詐騙案拘捕逾1.2萬人,涉欺詐罪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而被定罪的有1,404人,僅佔被捕人數高於一成;單計去年,被捕人數為4,112人,按年大升45%,但分別只有172及42人,涉欺詐罪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被定罪。
儘管金管局、執法部門、廉署及香港海關成立財富情報交流平台,至本月底將會擴大至28間零售銀行;執法部門又強調已加強與業界合作,例如去年銀行職員協助阻止了232宗騙案發生,當局的防騙熱線亦錄得800多宗舉報等,但依然無阻詐騙案氾濫成災。甚至乎,當局聲稱實施電話卡實名登記制可有效打擊電騙,惟實名制由2月底推出至今成效不彰,市民甚至覺得接到詐騙電話的比率高於從前。
事實上,早前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公布的最新全渠道詐騙狀況報告,已顯示本港去年有近兩成數碼交易有可疑,比率全球最高,並且近半港人在過去3個月內曾成為數碼詐騙目標,香港儼然淪為詐騙之都。而去年電騙禁錮集團轟動全球,緬甸KK園區令人震驚,不少香港人成為受害者;至於「猜猜我是誰」、「假冒入境處」、「訛稱速遞」之類的電騙案更是此起彼伏。更不必說,網絡釣魚騙案連大機構也受害,一個幾乎是全港最大型的連鎖集團手機App,月前便遭黑客入侵,導致用戶信用卡資料外洩。網絡情緣騙案同樣不停上演,受害人被虛擬情人騙財騙感情,損失巨大。
為何被捕人數多而定罪人數少,是執法部門搜證疏漏,還是法庭審案速度緩慢,俱有可議之處。無可否認,科技推陳出新,詐騙集團無孔不入,技巧愈來愈成熟,藏身也愈來愈隱秘,增加破案難度。與此同時,香港又因為是世界有數的自由港,除非涉及國家安全,否則對互聯網沒有特別管制,令網絡行騙如入無人之境,但這些都不是當局打擊騙案不力的藉口。港府必須與時並進,加強科技防騙,不能一味依靠受害人或銀行舉報,落後於形勢。必須強調,大部分騙案都涉及海外以至內地不法集團,加強情報收集和跨境合作打擊刻不容緩。法庭判案更須具阻嚇性,若然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只會鼓勵更多人犯罪。
當然,市民亦必須提高警惕。所謂萬騙不離其宗,只要謹記便宜莫貪,再三求證,便不會輕易上當。港男港女亦須謹記,世上沒有公主與王子的童話,不應對素未謀面的人奉上金錢。惟有全民防騙,不法集團無從入手,香港才能洗脫詐騙之都的污名。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