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培訓教材應靈活 反思空間要夠闊

正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要教好一個小朋友殊不簡單,一個唔覺意,小朋友好容易就走上歪路,所以話教育工作真係任重道遠!講到教育,除咗「言傳」,當然仲有「身教」,亦即係所謂嘅以身作則,畢竟小朋友耳濡目染,好容易就會學到身邊人嘅壞習慣。關於呢點,家長梗係要留意啦,之但係老師都唔可以忽視;皆因喺求學階段,學生同老師相處嘅時間,隨時仲多過同屋企人。為此,教育局歷來都有唔少規範同指引,防止教師違規失德,之但係太過死板,成日都引發爭議!
呢嗱!教育局前日又推出咗個《教師專業價值觀和操守》學校培訓資源套,畀學校用嚟培訓教師嘅專業價值觀同埋操守。喺呢套材料當中,除咗培訓指引之外,仲包括咗4個不當個案作為例子。相比起過往教材,當局今次列舉嘅例子就比較貼近現實啦;例如個案一嘅教師,因不滿某茶餐廳老闆嘅言論,於是就喺社交網頁上以粗言穢語批評茶餐廳質素低劣,仲呼籲學生抵制該間茶餐廳。就咁聽完,唔知大家有冇種似曾相識嘅感覺呢?畢竟喺早前社會動盪之時,網上曾經出現唔少類似嘅言論,部分言論真係由老師發表㗎。
話就話個案有貼近現實之處,教局用嚟提醒教師應以身作則、謹言慎行,用意係好,而且針對時弊!之不過,個案一樣有「離地」嘅地方,況且個案情境過於黑白分明,缺少咗啲討論空間。比如說,假如教師冇發表粗言穢語,亦冇呼籲學生抵制,甚至唔批評茶餐廳老闆嘅言論,只係文雅地批評茶餐廳質素低劣,咁有冇問題呢?畢竟呢啲情況先最常喺現實中發生,做得教師,學歷自然唔會低,要隱晦甚至引經據典咁鬧人,可以話係信手拈來。
查實其他3個個案,同樣因為設定太多,導致欠缺討論空間。例如個案四咁,明明係探討教師以花名稱呼學生嘅問題,偏偏喺情境中,已經假定咗學生聽到教師叫自己花名後,「感到錯愕不已」;喂,大哥!答案都呼之欲出,仲有討論嘅必要嗎?之但係,如果學生冇感到不快,係咪都要一刀切話唔畀叫花名先?花名、綽號或者暱稱都好,唔一定有譏諷之意,亦可表達友善,甚至可打破師生之間固有嘅隔膜,關鍵在於對方接唔接受,何況有啲時候,本名或職稱一樣可以係花名,例如「班長」咁,唔通又唔畀用,一定要用全名稱呼嗎?
講到底,呢個教師培訓嘅目的,除咗為鞏固教師嘅專業價值觀同埋操守,亦係為促進教師反思如何立德樹人。咁如果缺乏討論空間,直接舉例說明對與錯,教師又如何反思呢?更重要嘅係,老師成日教學生做人要有彈性,家吓搞到啲老師本身都冇彈性,點以身作則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