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少數族裔問題 需要認真看待
早前一名住於深水埗的印度裔母親,因婚姻問題不想女兒由他人照顧,而涉嫌焗殺3名幼女的案件,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少數族裔和基層市民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
要點一:所佔人口為數不少。兩年前完成人口普查後,統計處公布了《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裏面有不少有用的數字和資料,可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本港少數族裔的情況。在2021年時,共有近62萬名少數族裔人士在本港居住,佔全港人口的8.4%。即使從數字中撇除了外籍家庭傭工,2021年少數族裔人士仍然超過30.1萬人,佔本港人口4.1%。
我們不應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少數族裔人士。從人口普查的數據看,少數族裔人士一般較傾向投入勞動市場。就算撇除了外籍家庭傭工,少數族裔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也高達65.5%,高於全港人口的57.7%。可見少數族裔絕對不是一群好食懶做的人,更像是自力更生、願意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族群。
要點二:融入主流社會。佔人口4.1%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何況這是一群在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士,所以,大家同住在這獅子山下,我們必須顧及少數族裔人士的福祉,確定所有香港市民在不分種族的情況下,都可以平等獲得公共服務和社會流動的權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盡可能鼓勵少數族裔人士融入主流社會,打破「我們」、「你們」之間的隔膜甚至對立。
語言確實可能構成隔膜,很多少數族裔人士的母語不是中文,但那不應成為融入主流社會的障礙。在教育方面,教育局2014年已開始增加為學校提供額外撥款,幫助學校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建構共融校園,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在成人社會裏,勞工處落實了多元種族就業計劃。另外,由社會福利署委託成立的少數族裔人士外展隊,已在2020年投入服務,在經濟援助、就業援助、情緒支援和住屋援助等多方面提供支援。筆者相信,這些政府政策都有助少數族裔人士融入本港的主流社會。
要點三:不要忽略基層的精神健康問題。這次印度裔母親涉焗殺3名幼女案,讓不少人感覺到基層市民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敲響了警鐘。柴米油鹽、燈油火蠟即使對普通家庭來說都不是等閒,這些基本生活支出對基層家庭所造成的壓力當然就更大,久而久之,往往為基層市民造成精神方面的困擾。
精神健康 敲響警鐘
有機構今年年中用問卷方式訪問了超過620名深水埗區居民,請他們說出感到生活壓力的十大事項,除了頭兩位關乎健康外,第3至5位居然是「食物價格昂貴」、「租金昂貴」和「燃料費昂貴」。長期承受這樣的生活壓力,又怎麼不會熬出精神問題呢?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時,政府提供的服務除了涉及預防和及早識別,也必須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的介入、治療和各項社區復康和支援服務。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