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第三次失業潮 淘盡了世間事
6月7日,內地高考拉開大幕。近1,300萬考生參加考試,刷新歷史新高。高考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往,一旦過橋就「鯉魚躍龍門」。然而,今年的高考卻蒙上了特殊色彩。其一,今年的考生,3年來的高中學習階段,全部處於舉國封控的高壓防疫時期,整個學期經常都只能通過網絡授課,斷斷續續完成學業。
其二,嚴峻的就業壓力,令原本被視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含金量大跌。24歲年輕人失業率得到了罕見的近20%。擠壓掉內地統計機構一貫的水分慣性,實際的直觀感受更為嚴重。今年的千萬大學畢業生,還有很多尚未落實就業,「畢業即失業」。
自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來,曾出現過兩次全國性的失業潮。第一次是「返城潮」。文革中後期至改革開放,幾千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回城市。經過連年政治運動浩劫,民營企業徹底消滅,國民經濟瀕臨崩潰,計劃經濟陷入僵化危機,社會經濟活力近乎於零。而上山下鄉的知青,學業被政治中斷,缺乏文化知識與技能。
打壓整肅 民企重災
第二次就是「下崗潮」。上世紀末,有「經濟沙皇」之稱的朱鎔基內閣,強推國企兼併破產、減員增效,3,600萬國企職工被裁員。中國向來是「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國企職工是旱澇保收的鐵飯碗。經歷下崗潮,「工人老大哥」地位一落千丈。一些下崗工人陷入困境,生活尚不如靠地謀生、自給自足的農民。
如今,第三次失業大潮已經烏雲壓頂。去年,內地城鎮就業人數,較之2021年減少840萬,是自1962年「3年自然災害」後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就業淨減。且失業群體蔓延到大學生等精英群體,而這將直接影響科技研發、管理創新,影響經濟發展質量。失業存量無法消化,而增量年年堆積,就業形勢已經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差的時期。今年的高考考生,3年後不知有多少能找到工作。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成效最直觀的風向標。當年返城潮、下崗潮的「解藥」如出一轍,一靠改革,發展民營經濟;二靠開放,積極與國際接軌。伴隨改革開放,私營經濟合法化,大量個體戶湧現,返城潮積壓的就業矛盾逐步緩解。在下崗潮後,房地產和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加上中國加入世貿,打開國際市場,刺激出口,大批中小企業吸納了就業壓力。
不過,面對第三次失業潮,這些「靈丹妙藥」卻失效。原因很簡單,國際上的逆全球化、保守主義加上中國自身的戰狼外交、強硬路線,脫鈎斷鏈危機重重,國際市場萎縮,閉關鎖國陰霾籠罩。
而兩年來對民企、外資的污名化打壓整肅,上市公司大量裁員,互聯網大廠風光不再,房地產巨頭身陷泥沼。原本貢獻八成就業的民企,成為失業主力。這一次失業潮浪奔浪流,淘盡了世間事,折射出多少光怪陸離的變化,卻都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