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政情:議員助解醫生荒 倡搵中醫師幫忙

大多市民都選擇前往公營醫院求醫。 大多市民都選擇前往公營醫院求醫。
大多市民都選擇前往公營醫院求醫。
海外引入都唔夠 難紓基層需求
為解決「醫生荒」,港府放寬來港執業醫生資格。但回帶至2016年,當年政府希望推行醫生條例嘅修訂,想放寬多啲海外醫生及國內醫生來港執業,但當時議會出現拉布,拉低咗有關修例。不過,即使現時放寬引入醫生,兼且今日嘅議會不再出現拉布,但醫療人手依舊好緊張,輪候時間有長冇短,究竟問題出喺邊?又可以點樣解決?
議員鄧家彪及陳凱欣拍片,提到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其中陳重提當年本身就有海外醫生呢樣嘢,呢批人讀完書返嚟香港做嘢,會簽一個叫做有限度註冊醫生,但有關合約係一年期,當時希望改為3年,3年後就會重新審視,有需要就繼續請,若夠人手冇需要唔請都可以。換言之,當時已經睇到醫生人手唔夠,希望提供到有吸引力嘅合約,依家就正正驗證咗,就算早幾年改到條例,未必會戲劇性地扭轉依家醫生人手嘅局面,但其實嚟到依家,有條例但人手仍然唔夠喎。
指移民潮唔少醫生離港
陳凱欣就認為,醫生人手減少有幾個唔同原因,包括近年唔少醫生離開香港,選擇去其他地方生活;加上依家有唔少女醫生及護士,而女士到某個年齡可能有家庭,未必做到全職醫生或護士,轉變成兼職,人手會受到影響;再者則係醫療服務擴展咗,例如多咗夜診等。佢又提到,基層市民睇醫生要排長龍,建議大家要跳出框架,唔好只係專注喺西醫,其實部分穩定啲嘅病人,可以善用其他醫療專業,舉例中醫係其中一個方法。
鄧家彪都分享指,早前因小朋友咳嗽去睇西醫,結果對方解釋小朋友為何咳,係運用中醫理論,指體內有寒氣,建議要飲多啲湯水,並用薑水沖涼,所以話唔一定要依賴西醫,而係諗吓點樣結合其他醫療專業,一齊分擔市民健康需要。
陳又關注點解要病咗先去醫院睇醫生。事實上唔少病都有好長一段潛伏時間,基層醫療第一步就係預防勝於治療,早發現有問題,可能唔需要去醫院,而醫生總人數係公私營一人一半,但九成市民都去公營市場求醫,其實私營市場有足夠人手,因此覺得政府要出多啲公帑補貼落去,做到公私營合作。
期間又重提第5波疫情檢討一事,佢哋認為本港因為有沙士經驗,有一定嘅口罩及藥物存量、隔離地方,甚至有一班傳染病專家團隊喺度,而且新冠肺炎係唔會消失,覺得冇需要一班人喺3個月裏面一齊去做調查,反而應該動態去睇,一發現有問題就即刻解決以及去面對。
鄧家彪拍片講醫生人手問題。鄧家彪拍片講醫生人手問題。
鄧家彪拍片講醫生人手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