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人口變局

中美新冷戰的展開,由於對經濟貿易的衝擊,相信會加劇中國人口格局的變化。
2022年中國總人口下降,顯示出幾個世紀的人口擴張,在工業化大致成功之時便終結了。最近時期的擴張,是社會生活醫療條件改善加經濟迅速增長所致,後者在近二、三十年裏依靠外資與出口導向的工業加工生產發展。但2010年代開始,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步耗盡,勞工成本上升,國際資本亦轉移加工生產訂單與投資往其他低工資的新工業化地區。近年的美國貿易歧視,更加快了來自外資、集中於歐美市場的加工貿易縮減。人口因素與來自美國等的產業再轉移趨勢,使中國的社會與經濟面對着轉型的挑戰。
經歷疫情,進一步暴露出口加工貿易的風險,中國在改革發展以來的增長模式,內陸農民工轉移至沿海城市,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為外商加工貿易生產,便不易堅持下去,效果便是內陸人口往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轉移大減,以至部分逆轉,改與內地政府合作,集中於內地發展。2022年的人口增減數據,揭露廣東省常住人口4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廣州、深圳同減,深圳是建市以來首次。珠三角9市中的其他7市,僅珠海稍增,連同香港,整個大灣區以至廣東省都在人口減少。
內地分析說疫情導致農民工回鄉,疫情過後便會回轉。但相對而言,去年長江三角洲人口淨增,其中杭州、合肥更成當年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前列。長三角也多用農民工,受疫情影響下不遜於珠三角,差別背後可能便是珠三角過於依賴歐美和加工貿易,長三角本地工業自主發展更強,市場更廣。
另一趨勢是西部城市人口增長居多,勝於東部沿海,西安、長沙、昆明、南昌、武漢、鄭州,反映當地經濟競爭力強勁,吸納人才,也顯然是發展有力,才可聚集人才,吸引外來人口。
美國打擊中國經濟,作用是中國減少對美出口,一是轉為內部發展,二是擴大海外市場,兩者都使中國未來的發展更具可持續性,也有更大的發展餘地。在這演變中,香港及大灣區需要加快轉型,認識世界與國家經貿大勢的轉變來作適應,乃至迎潮而上,不能只是吃老本。由於美國新冷戰的脅迫,美國以及英國、西歐的西方市場封鎖,香港與大灣區不能只依靠科技,更要開拓內地及非西方市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