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何賽飛之問」戳破多少不公?

回望過去幾十年,內地曾有過多個「某某之問」,引發大眾熱議。比如40多年前的「潘曉之問」,這位普通青年投書雜誌,傾訴心扉:「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它在哪裏。人生的路呵,怎麼愈走愈窄?」這種困惑與迷茫,凝聚了對時代的拷問和對歷史的反思,引發全國範圍的強烈共鳴。
近20年前又有「錢學森之問」,這位科學泰斗坦言直陳:「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為甚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最近,「何賽飛之問」衝上互聯網熱搜第一,這位著名的越劇藝術家和影視演員,在某戲劇比賽做評委時,得知一位表演技藝極優秀的山西選手,卻每個月只有1,500塊錢工資,需要靠開的士送外賣維持生計,聲淚俱下地質問:「你們口口聲聲梅花獎、文華獎,幾百萬幾千萬花那麼多錢排一台戲,得了獎以後封在倉庫裏面,老百姓也看不到。戲呢?錢呢?到哪裏去了?你們把我抓了去,我要講!」
粉飾盛世 脫離平民
何賽飛之問點燃了很多人的怒火。每年國家撥給文藝單位的公帑並不在少數,戲劇的正常邏輯,本應是排練好戲,巡迴演出,接受市場口碑的檢驗,再繼續投入新的創作,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然而扭曲的現狀卻是,劇團根本不考慮觀眾,一切拍戲都以評獎為目標,傾盡經費,閉門造車,自我封閉。一旦評獎,領導升官,申請獎金,然後繼續下一次拍戲、評獎、升官。至於那些得獎戲,只在小範圍的評比中轉了一圈,便刀槍入庫,束之高閣,與老百姓絕緣。而且這些所謂大戲,就像《春晚》一樣,大唱讚歌,粉飾盛世,脫離平民。整個行業隨着權力的指揮棒,如同提線木偶,且誰能登台上場,都要講關係、走後門、靠後台。何賽飛口中的「你們」,正是壟斷掌控各種資源的官僚集團。
從潘曉之問、錢學森之問到何賽飛之問,在教育、科研、文藝、體育等各個領域,大同小異。譬如體育行業,大量經費用在少數精英運動員身上,來衝擊金牌,很多奧運會上的金牌大戶,卻根本沒有群眾體育基礎。權力把持一切,壟斷各種發展機會、資金分配、人員選拔,帶來尋租空間。這種資源錯配,造成一方面連連摘金奪銀,另一方面提供給老百姓的文化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嚴重短缺。
其實這些「之問」答案並不複雜,只不過無人敢明確說破。政治灌輸、道德說教、權力壟斷交錯纏繞,窒礙自由創新的發展空間,歪曲了正常的運行邏輯。就像「錢學森之問」,如今大學生舉報老師成了備受鼓勵的「正能量」,講台成了處刑台,老師噤若寒蟬。這種環境想要出大師,豈非癡人說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