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重建衙前圍村 文物置放保育公園

市建局委託的考古團隊,利用近7年時間完成對衙前圍村考察研究。 市建局委託的考古團隊,利用近7年時間完成對衙前圍村考察研究。
市建局委託的考古團隊,利用近7年時間完成對衙前圍村考察研究。
擴增實境打造詮釋走廊 重現明清歷史
有逾600年歷史、屬本港最後一條市區圍村的衙前圍村,村內滿載香港發展歷史痕迹;早年市區重建局接手開展重建工作,及後更聘用了海外考古專家及團隊進行村內考察工作,歷時近7年的文物評估工作亦於去年完成。負責的專家直言圍村考古實屬少有,過程中發現的文物亦有助了解圍村的興衰變遷。市建局將會把是次出土的文物,置放在日後建成的保育公園內展示,並透過擴增實境(AR)技術,讓市民了解圍村的歷史發展。
曾在香港、東南亞以至地中海多地領導考古發掘項目的國際考古專家朱莉亞(Ms. Julie Van Den Bergh),自2016年已受市建局委託,為位於九龍城的衙前圍村作獨立文物影響評估研究。朱莉亞接受訪問時直言,一般的公共考古項目,通常是在靠近海岸線的位置發掘,目的是了解史前歷史;至於針對圍村這類私人土地的考古發掘,則較為少見。她指相關考古研究是否受到重視,亦須視乎持有土地開發權的發展商取態。
考古研究歷時7載
而歷時近7年的衙前圍村考古研究,一般市民都會覺得時間太長。朱莉亞解釋,當時展開的首階段挖掘工作,原擬定了11處探方位置,範圍是覆蓋了遺址的四角、四面圍牆及牆外的護城河原址等,有較大可能發現古蹟的區域。而初步結果發現,在圍村的東北角和西南角,發掘到角樓和圍牆的石製地基,估計最早建於明清兩代;及至2018年團隊再擴大挖掘範圍和深度,亦從挖掘牆外的護城河原址,嘗試從沉積物中尋找最早期的村民聚落證據。
結果團隊在過程中首次發現古代圍村建造方法和圍村村民生活方式線索,如出土的圍牆地基是古牆的建造方法,亦發現圍牆石塊曾經被重用,朱莉亞指這顯示村民在較近的年代曾重建圍牆。
藏日陶器歐洲用具
另有圍牆的石頭用作回填護城河,再於其上建屋的痕迹,亦反映了圍村的發展變遷。至於文物方面,朱指出衙前圍村雖看似只是一條普通村落,考察中亦找到大量古時的日常用具,反映不同年代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貌;然而,較為驚喜的發現,是有部分來自日本的陶器和歐洲的器具,反映聚居村落已有一定繁榮程度,有經濟能力進口外來貨品。
早前市建局委託了資深建築師林中偉,在參考考古專家的保育建議下,貫徹「寓保育於設計」之理念,以優化原有的保育公園設計,並將衙前圍村的「三大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融入公園內。林中偉稱,加上是次考察的文物,局方會以擴增實境(AR)裝置技術構成「詮釋走廊」,以互動手法介紹圍村的歷史,預料2030年將完成工程,讓市民了解昔日衙前圍村生活。
衙前圍村的「三大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將在日後的公園內展示。衙前圍村的「三大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將在日後的公園內展示。
衙前圍村的「三大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將在日後的公園內展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