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瑪嘉烈團隊 基因排序識別毒菇品種

誤食毒菇隨時喪命。 誤食毒菇隨時喪命。
誤食毒菇隨時喪命。
【本報訊】路邊植物誤摘或誤服隨時中毒,一名中年女士於2022年9月行山期間,有陌生人贈予一包野菇,她食用後冒汗、屙嘔,需入急症室,臨床表徵顯示為「毒蕈鹼」中毒。瑪嘉烈醫院初步判斷只能認出屬於某一個「屬」,未知是哪一品種的野菇。團隊其後利用該野菇樣本進行基因序列,結果發現與2022年7月時首次發現的新品種絲蓋傘屬真菌極為相似,且與該患者的化驗結果脗合,即該患者是有文獻紀錄該品種後的首名中毒者。
獲頒醫管局優秀青年獎的醫院管理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瑪嘉烈醫院病理學部顧問醫生張耀君說,本港常見的中毒個案包括野外採摘菇菌,或坊間購買引起中毒,例如誤食綠褶菇、鵝膏菌、不能食用的品種攙雜入牛肝菌,可引致腸胃不適及肝衰竭。過往3年食安中心曾5度呼籲市民停止食用或帶有毒性的真菌。
驗血驗尿 準確率高
過往菇菌中毒分析主要透過病人臨床表現,他說,「睇食完幾時開始屙嘔」,例如好快已出現的多數是誤食綠褶菇,若相隔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則可能是牛肝菌。此外,真菌學家亦會辨認菇菌,以及化驗病人血液、尿液以了解毒素,準確率可達七至八成。
瑪嘉烈醫院的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於2018年起試驗應用DNA檢驗真菌技術,收集真菌樣本獲得基因序列,再對比國際常用物種基因資料庫。臨床研究發現,檢驗25個臨床中毒案例中的43個真菌標本,可將86%樣本確認為一個已知物種,餘下14%確認為一個屬(Genus)。張指檢測結果最快可於一日內得知,若該毒菇在本港生長、或在市面出售,可通知相關部門跟進。記者洪芷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