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電子消費漸必需 香港落後要窮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復常事關重大,吸引遊客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牽涉各行各業生計,近年內地客已被視為「財神」,旅業主要的收入來源,可是香港相關的旅遊配套不足,特別是電子支付設施仍處初期階段,與內地流行程度大脫節,不單止遊客無所適從,本地客使用的時候亦經常出現不便與爭議。
內地早已盛行電子點餐系統,食客用手機掃描二維碼自行落單,既節省服務人手,又減少口講耳聽下單產生的誤會,新冠疫情期間逐漸多本港食肆採用,但始終是起步階段,不少人客還未熟習電子點餐,有老人家不懂利用手機下單,無奈放棄用膳,更多的爭拗出現在收費方面,消委會指涉及「掃碼」落單的投訴屢見不鮮,而去年至今年首季關於食肆的投訴,約三成均涉及收費爭議,例如顧客被擅自徵收服務費,投訴實際收費與手機顯示訂單不符,有個案在「掃碼」落單時服務費為零,埋單時卻被收「加一」,食肆竟然辯解指點餐系統未完善;亦有個案實際收費較電子落單時貴60元,食肆亦同樣以電子餐牌未更新為藉口,揭穿了便退款了事。其實要更新系統是否真的很困難,相信大家都充滿疑問。
食肆在商言商,引進線上系統之前,應該有衡量利弊,電子點餐是大勢所趨,不應走回頭路,初期保留傳統落單,是過渡安排,長遠電子點餐會成為主流,食肆不能只便利自己,亦要盡責任服務食客,系統要測試妥當,適時更新系統內容,確保陳列的收費政策、價格及優惠是一致及正確,否則可能干犯《商品說明條例》。既然線上點餐及自助泡茶毋須服務員,食肆的「服務費」按理有下調甚至免收的空間。
百貨應百客,顧客至上,食肆比大部分行業在電子消費方面走得前,旺區小麵店已接受內地常用的電子支付工具,但部分行業卻未能趕上節奏。內地人早已習慣消費電子化,掃碼點餐及支付,甚至買棵菜都是一掃即拿走,絕少現金交易,有旅客以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充分電子化,近日便有內地遊客在香港乘坐的士時,沒有足夠現金,欲電子支付卻障礙重重,幸司機盡顯好客之道免收車費,女遊客在社交平台表示謝意,大讚香港人有人情味,但若的士司機堅持收費,隨時又會造成困局,讓旅客留下不愉快經驗。
特區政府多年來都沒有積極推廣消費電子化,故步自封,所謂電子支付主要依然要用實體卡來「嘟」而不是「掃」手機,一個平台獨大亦難讓手續費下調。有些店舖只是在推出消費券時採用電子支付,之後便轉回現金交收,以慳成本,小生意一分一毫也要計清楚,政府根本沒有提供足夠誘因讓電子支付恒常化。縱使不再是全國最先進的城市,但也不要淪落成為中國最落後的地方,實在找不到理由拖延電子支付普及。輸在起跑線,難道一世留在原地踏步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