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一帶一路

中央政府要求香港參與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個方向。但香港與其他城市經濟分工和定位不清楚,在原來的加工貿易退潮之後,連接的性質未定,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跨境建設還有待推行。現時香港的作用主要是貿易、物流的轉運,和替內地資金在海外的經營運作提供仲介服務功能。這與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無論是一線的廣州、深圳,二、三線的東莞、佛山、惠州等,尚未形成類似加工貿易的緊密跨境生產體系。由於各市發展戰略不同,亦在同一領域競爭多於合作,香港的加入,怎樣連接,頗成問題。
香港的優勢不在科研和生產,現時除空運外,物流運輸也與內地脫節。香港即使從頭趕起,也不易在廣深科研生產大發展的過程裏找到合作的定位。大灣區可能便成多元城市體的形態,消費居住、出行的連接為主,屬過境性質,不易形成經濟整合。香港當然要努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可是作用有限,主導力量可能更在廣州、深圳,香港只可作輔助配套。因此,香港不可能以大灣區作為本身發展的主要方向。即在大灣區內,香港的發展戰略不應是着重傳統的優勢產業,後者在國際和國內形勢變化中已趨落後,更不應擠入其他城市的優勢產業範圍,製造出過度的不良競爭。
香港相對於內地城市的優勢是國際化,是自由開放的靈活,因而在中國發展大局中,香港最能參與的是「一帶一路」戰略。在「一國兩制」體制之下,廣州千年商都,乃至泉州、澳門的歷史功能,都已轉移到香港。歷史上廣州港澳的國際化,是從傳統絲路的亞洲轉移至歐洲與美洲。今天國際形勢逆轉,香港的國際性正朝亞非轉向,這也符合國際經濟重心的區域轉移。一帶一路是國家大戰略,也從歐洲伸延至亞非,甚正走向美洲,回復明清時期國際經貿全球化模式。
在中美衝突下,香港國際發展的空間更被推往非西方的亞非拉。香港是拒絕或是全力推動,決定香港能否繼續繁華和能否有力地參與國家發展大局。無論是金融、產業、物流航空服務業,在國際形勢下,香港未來能發展優勢只會是一帶一路的範疇。一帶一路應作為香港今後發展的總綱領,按此部署,而不是三、五樣拉雜而成的發展戰略重心,相互缺乏協調、市場的關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