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藥到病除:化療可致骨髓抑制 升白針減感染機會

近代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上愈加普及,但化學治療仍為不少癌症的主要療法,亦有與前兩者作組合療程。惟大部分化療藥物作為全身性治療,在針對癌細胞的同時,或會對身體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如造血的骨髓細胞、毛囊細胞等亦有影響。若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有機會令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當中又以負責對付感染的嗜中性顆粒白血球數量下降較為顯著。
因應白血球減少而提升的感染風險,病人通常在每一個化療周期都需要監察白血球的數量。其中一個指標為嗜中性顆粒白血球絕對數量(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需達到一定數量,才可以安全地開始下一個治療周期,否則有機會影響化療進度。因此,如何維持病人的白血球水平,減低化療期間造成感染的風險亦是需注重事項之一。
加速白血球數量復原
嗜中性白血球的數目通常會在化療後的第7至14天降至較低點,若病人化療期間感染風險高達20%以上的話,醫生或會考慮處方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或俗稱「升白針」,作為預防之效。針劑通常在化療後以皮下方式注射,以加速白血球數量復原。現時相關激素的選擇以Filgrastim及效用較長的Pegfilgrastim為主,醫生會根據病人本身的感染風險、療程預計的骨髓抑制時長,制訂合適的預防療法。而因應有關激素對於骨髓造血細胞的作用,病人有機會出現骨痛及注射部位疼痛等的副作用。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