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專科輪候無了期 病人只能鬥命長

本港公營醫療服務捉襟見肘早就不是新聞,隨着人口老化,醫療需求不斷增加,輪候時間沒有最長、只有更長。目前醫管局每年需處理800萬個專科個案,而且每年增加90萬個,令人咋舌。難怪部分新症病人動輒輪候數年才得見醫生,小病拖到變大病,大病拖到變無命。
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昨日討論醫管局提供專科及非緊急手術服務,官員在席上披露了上述的驚人數字,認為醫管局現時的服務方式不能持續。當局將以「截上游、中間分流、放下游」的方式改善,包括公私協作分流個案等。強調過去一年,當局已將專科穩定新症的平均輪候時間,由122周減至102周,最終目標減至97周以下。
122周即是2.3年,97周則是逾1.8年,換言之,不管醫管局如何挖東牆補西牆,新症病人輪候見專科醫生的時間,也是長得令人難以接受。何況上述數字不過是平均時間,個別聯網的專科等候時間更長,有長者等候換骹一等10年,隨時等到含恨而終。難道基層病人看醫生,就只能鬥命長?
本港醫療結構畸形,絕大部分病人只能湧往公立醫院求診,究其原因,是私營醫療收費太過昂貴,別說基層負擔不起,即使是中產也吃不消。私院一個救命手術動輒收費數十萬元,顯然是富人才負擔得起,一般病人不轉向公院也不可能。在僧多粥少之下,公院由急症室到專科門診皆大排長龍,病人等個地老天荒,醫生又因為病人太多而變得敷衍塞責,醫療事故往往由此而起,由是陷入惡性循環,沒完沒了。
雪上加霜的是,本港不僅進入人口老化周期,公營醫護人員同時因為移民潮興起而流失嚴重,僅去年全職醫生的流失人數便高達484人,尤以高級醫生流失最多。病人有增無減,醫生卻有減無增,不管醫管局如何出盡法寶留人,又是升職加薪,又是推出低息供樓貸款,高層甚至親身到英國搶人才,依然無法填補巨大缺口。何況醫護霸權根深柢固,為保業界利益,對引入海外醫生諸多抗拒,港府亦礙於反對壓力,即使立法會好不容易通過修訂,但引入海外醫生依然龜行蝸步,令人手不足的問題積重難返。
其實,香港已進入新時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能只有經濟方面,醫療方面一樣要有新思維。有議員提出將部分手術轉介到港大深圳醫院進行,由港府付款購買服務,冀加快病人得到治療,誠為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可惜醫衞局官員仍是一副石頭腦袋,聲稱要考慮內地和香港的醫院、人才銜接、手術前後復康配套問題,並且認為本地公私營合作亦有空間做到,說到尾,就是一聽「內地」二字便抗拒,而且第一時間保護本地醫生利益。
問題是,以一年新增90萬個新症觀之,醫衞局一味抱殘守缺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惟有開放視野,敢於創新,才有望減輕病人的痛苦。內地固然不是洪水猛獸,而本地公私營合作以及公院與內地合作,更是互不牴觸,而是可以雙軌並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