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經貿外交

回歸以來,香港未改其國際性質,或許一些方面被新加坡趕上,但香港多了中國內地因素,即使不善於利用,仍吸引眾多外國企業、專業人士來港經營和工作。香港城市經濟的國際性,還是在全球數一數二,宜居程度不如,繁榮和發展動力更勝。中美交惡,新冷戰逐步形成,西方陣營也還留戀香港,試圖借香港之力,進入中國市場,彌補外交政治關係不佳對經貿帶來的損失。英國商貿部國務大臣來港招商交流,正顯示出香港對中國的國際作用,未被政治掩蓋。
新一屆政府開始推動香港的對外經貿。香港是中國的最大轉口港,此舉實際應是協助中央政府的外貿工作。不過,單只官員出訪,作用有限,特區政府應加強吸納不同企業、外國機構與人才來港。在行業方面,這是商務旅遊,但實際是經貿活動,衍生出生產與貿易乃至服務合作的訂單;也不僅是個別訂單,而是長期的合作關係,並循供應鏈價值鏈進入上、下游產業拓展。無論是新興科研技術產業,或傳統但已更新發展的產業,都可借外商來港有所發展。政府出外招商,只是初步接觸,後續要有成效,還是要待外商來港作進一步的談判。
政府外訪接觸面有限,更佳的推動方法,是把外商用不同的理由、形式,引來香港了解香港,接觸香港各行各業、大小企業,可以是展覽、交易會,更佳的是各行業的國際大會,目的是做到萬商群至。香港可營造理由,如博鰲的論壇,或世界華商大會等,製造出國際性的定期大集會,廣招全球企業。而要促成這些國際性企業集會,香港還要邀請各國政要來港開會或訪問,在經貿外交打出局面,與中央的政治外交互相呼應、配合,且可借香港的「一國兩制」,替中央與外國接觸,用經貿推動政治外交的發展。
香港的國際性,不應只是內地富豪的海外財富管理中心,而是中國經貿外交的推動者、執行者,積極進取,突破國際的政治封鎖,以經貿聯合各國企業,以經貿打破政治的隔閡與矛盾,這才是香港參與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角色。
中華復興在望,香港任重道遠,經貿外交是香港「一國兩制」特色和傳統優勢,也是應對新冷戰的戰略對策,香港的國際城市功能便不僅着眼香港與內地的利益,更可在新冷戰中打出一條生路,與各國企業和機構合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