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中大揭11種蝦致敏原 提升診斷準確性

團隊成功發現11種蝦敏感致敏原。(李志湧攝) 團隊成功發現11種蝦敏感致敏原。(李志湧攝)
團隊成功發現11種蝦敏感致敏原。(李志湧攝)
與泰國團隊合作 分析兩地個案
食物敏感最嚴重可引致患者死亡,而甲殼類海產是最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其中以蝦最為普遍,惟目前的常規蝦敏感測試診斷準確性仍有待改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泰國研究團隊合作,透過分析多宗蝦敏感個案,成功發現11種相關致敏原,研究結果有助提升診斷蝦敏感的準確性。
中大研究團隊與泰國大學及醫院合作,分別在香港及泰國招募了85名於5年內曾至少出現兩次蝦敏感人士,透過提取大虎蝦的蝦類蛋白,為他們進行血清過敏測試,最終成功確認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包括一種新致敏原「肝糖磷解酶」,以及找出在港泰兩地最有助精準檢測蝦過敏的各3種致敏原。
團隊又發現,即使是同一種蝦,但兩地流行的蝦類致敏原卻存在差異,或與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團隊認為,是次研究能為不同地域的蝦敏感患者管理帶來啟示。有關研究詳情已在權威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Allergy發表。
皮刺血液測試 假陽性高達80%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表示,食物敏感最嚴重可引致患者死亡,但要分辨出「併發過敏」及「無症狀過敏」患者,亦是一大挑戰,尤其現時針對蝦敏感的診斷方法準確性有限,坊間的皮刺測試或血液過敏測試,其假陽性更高達八成,致有不少食物過敏患者被當成蝦敏感誤診個案,加上口服激發測試成本昂貴,且存在高風險,故認為是次研究有助鎖定致敏原,以進行精準診斷,對症下藥。
劉太分享指,其兒子約3歲時發現對海鮮敏感,「誇張到打邊爐嗰陣沾染咗少少海鮮湯水,佢都會喉嚨痕、個身起晒紅疹」,自此家中幾乎杜絕海鮮。直至他15歲接受血液測試,發現他對蝦雖有過敏反應,但未算嚴重。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則指出,部分患者食蝦後感到不適,甚或進行血液測試後發現抗體含量高,就認定自己蝦敏感,但實際上卻有些人對各種蝦類致敏原的反應低,譬如只是吃了不乾淨的蝦才感不適,故該測試方法有助更準確觀察患者對致敏源的過敏反應和嚴重程度,以幫助醫生更好判斷患者病情。
蝦是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蝦是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
蝦是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