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橫眉冷看:危機臨近 宜早綢繆

推動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大勢所趨,早在十多年前,香港特區政府已開始規劃,可惜眼高手低、見事不明,至今成效緩慢,跟好些發達地區相比,遠遠落後於人。2011年,特區管治班子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提出到了2020年,香港要有三成私家車屬於電動或者混合動力型車輛。如今已是2023年,距離那三成目標尚有遙遙其途,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放諸香江府衙施政,似乎永遠適用。
時至今日,願意購買電動車的香港人算是逐漸增多,2022年本地電動車的銷量,首次超越了汽油車,估計在未來日子,香港應不難達成目標,讓三成甚至五成的私家車變成新能源車。然而,隨之而來的危機亦悄然臨近,港府若不早作綢繆,恐怕悔之已晚。
電動車跟汽油車相比,車身較重,一輛電動車的重量動輒超過兩噸,當市面上的新能源車愈趨普遍,對道路和停車場承重力的考驗也愈來愈大。早前,有英國專家指出,以往的多層停車場不是專為電動車而設計,用作承載汽油私家車沒問題,但是用作承載大量電動私家車則未必可以,時長日久,可能造成樓面彎曲,嚴重者甚至會塌陷。
同樣道理,以往的道路主要是為汽油車而設,如今電動車逐漸普及,對路面承載力的考驗愈趨嚴峻。去年,我家附近的一條馬路突然下陷,事發時幾乎將半輛貨車吞沒了,尚幸沒有傷及人命,但隨着電動車增多,全港路面的損耗勢必一天比一天嚴重,恐怕上述類型的意外也會愈發頻繁。
可惜,至今仍未見任何政府部門,開始對本地道路或停車場的承重能力作重新評估。官僚們如此後知後覺,讓人不得不為香港日後的安全而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