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疫後經濟陷窮途 損失何止帳面數

曲終疫未散,世衞日前雖公布新冠肺炎不再是「全球大流行」後,但以現時醫學科技,要清零已沒可能,專家不斷警告會再爆發大流行,人類學習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場打不完的戰爭,前途未卜,港官也要認識清楚,如何在疫情與經濟中取得平衡,從過去實施嚴苛的防疫措施,為香港帶來沉重代價得到教訓,現在最重要為所作所為埋單找數。
美國知名藥廠昨日發布報告,探討新冠疫情對亞太區5個市場包括澳洲、台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構成的持續經濟影響,估算新冠疫情為香港每年帶來約416億港元的經濟損失,佔年度本地生產總值(GDP)1.4%,較新加坡高約一倍,預期未來或會為本港造成高達逾千億港元的潛在經濟損失,當中包括生產力流失,以及照顧兒童和長者等所衍生的連鎖影響。另外4個市場,新冠疫情帶來的年度經濟損失估計達202億至2,152億港元,最低為新加坡,最高為南韓,達2,152億港元。
這些數字其實都只是紙上談兵,未能反映真正的經濟損失,單看港府近幾年抗疫救市措施用了幾多個千億,依然如泥牛入海,無補於事,便知疫情所帶來的損失,絕對超越市場所能計算,隨時可能超越南韓。這幾年間多少店舖執笠,多少人賠上了身家性命,涉及的生產力又如何估計?
疫情改變了一切,沒有可能返回頭。高官口口聲聲說復常,以前還有藉口推搪未通關,但等到真正通了關,過了四個月,大鑼大鼓宣傳,來到五一假期黃金周,依然都未見有大起色,人流是多了,卻旺丁不旺財,消費購物意欲不復當年,廉價團受歡迎,有受訪者認為內地購物已經很方便,故在港旅遊時只打算觀光及品嘗美食,料花費1,000港元內。
內地旅客變得多元化,很多選擇到港文化遊及深度遊,包括會到西九文化區的M+及香港故宮博物館參觀,感受人文文化或者行山與離島綠色遊,體會另一面香港。專家指內地客不會只滿足於來港購物等消費模式,大部分已非首次訪港,再次來港已改變遊玩及消費模式。為與其他城市競爭,本港宜發展獨有文化吸引遊客。一本通書不能睇到老,要認識清楚,此消彼長,別以為只是東亞國家競爭,經過3年疫情,內地城市反彈勢頭之強,香港連車尾燈也未望見。議員到東莞考察,方察覺昔日燈紅酒綠之地,已變身科技重鎮,近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匯聚,設有國家級實驗室及「華為小鎮」等地方,大開眼界。
東莞可以蛻變,為何香港不可以?問題是積弱太久,加上這幾年元氣大傷,傷口太廣泛,處處出血,一時三刻補救不及,小修小補於事無補,搞甚麼開心大騷更加是浪費精力,分散注意力。何不趁現在腳步停下來,冷靜地想想,何去何從,如何走出窮途末路,拚出香港新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