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擺脫路徑依賴 區議會再出發

政府每個政策背後都有一套理念或假設,很多時就算政策出現問題,部門都會因循習慣的理念和假設去思考,然後小修小補,更可能在錯誤的思路上鑽牛角尖,很難擺脫舊有模式,難以做到真正大革新,這就是「路徑依賴」下容易出現的問題。
山頭主義 鄰避效應
2019年在黑暴挾持下舉行的區議會選舉,過程充滿暴力和不公平現象,2020年區議會徹底淪為黑暴港獨分子的宣示和對抗政府平台,完全違反區議會原有的功能和定位,區議會的問題和矛盾充分暴露。事件讓政府痛定思痛,決心擺脫路徑依賴,在《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原則下,針對性地提出地區行政改革,完善區議會的組成方法,提升地區治理。
筆者曾擔任4屆直選區議員,當然不會否定直選區議員的價值。但如果視選區直選作為唯一產生區議員的方法,以我親身的體會,至少有3個大問題。首先,選區劃分太細,有時甚至出現一個屋邨兩個選區,兩個區議員來自不同黨派,導致山頭主義、鄰避效應,社區難以作出宏觀整體規劃。每4年一屆的選舉有如街頭巷戰,社區上的政治對立亦會撕裂街坊鄰里關係。
其次,區議會選舉由於選民層面太窄,通常人數只有萬餘人,要勝選連任,只要做好三分兩畝地的選民關係就可以,未必每個區議員都會有很強的動機或精力去關心社區整體需要,更難以平衡區域性以及全港性需要,說得白一點,某些區議員的眼光的確有點窄。
其三,近年西方迷信「直選即民主」的選舉政治,容易成為民粹主義和激進分子的溫床,容易受某些政治氣氛影響出現極端結果,2019年的慘痛經驗就是最好說明。
這次區議會改革,走出過去的直選迷思,區議員不再是為選舉而選舉,作出制度創新,達到良政善治的目標。在我的理解,有兩個關鍵詞:合作與監察。先說合作,不同形式所產生的區議員,包括地區直選、地區委員會間接選舉和委任議員,由於排除了反中亂港分子,議員間不再是互相攻訐的對象,加上選區擴大和引入委任制,議員應更有全局意識,能同心同德,做好在地區層面向政府建言獻策的角色。而民政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不但體現行政主導,更讓專員能真正做到「區長」的功能,整合區議會意見,指引地區各部門協調,加上關愛隊的社區力量,合力做好地區治理,能更迅速回應市民的需要。
如何監察?新一屆區議會其中一項制度創新就是履職監察制度,讓區議員的工作受到市民監察,亦有機制去處理一些不盡職的區議員,這點我向政府進一步建議,區議員在落區會見市民、議員辦事處當值、召開居民會議、社區巡視等這些基本功,要有公開透明的具體指標,確保每位區議員都要直接面向市民,能為政府有效收集社情民意,最終要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