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移民潮下稅收減 政府開支須節省

又到報稅的季節,市民很快就會收到「綠色炸彈」。稅務局昨日發出約240萬份個人報稅表,比2022至23年度減少逾30萬份,且呈連年下跌之勢,反映本港納稅人數「大縮水」。儘管港府不會承認,但大家心知肚明,當中最大原因是絡繹不絕的移民潮。納稅人紛紛移民,港府稅收隨之大減,惟開支不減反增,不僅毫無存在價值的「政治花瓶」年年燒錢,填海造島猶如財政黑洞,編外職位更是愈開愈濫。不敢開源,不願節流,這豈是負責任政府所為?
納稅人數 年年縮水
稅務局公布,2022至23年度的整體稅收為3,602億元,較2021至22年度整體稅收3,785億元,減少183億元、即約5%。至於發出的個人報稅表數量,少於2022至23年度的273萬份,同時比2021至22年度的287萬份再減少。儘管局長強調,2019年開始有稅項寬減優惠,令部分市民跌出稅網,但這個理由顯然不足以解釋一切,不言自明的原因是移民潮方興未艾,直接影響稅收。事實上,移民潮令本港納稅人數「大縮水」,同時令劈價沽盤湧現,入市需求卻減少,導致樓市跌跌不休,直接影響賣地及印花稅等收入,堪稱一損俱損。
香港人移民有很多原因,港府無計可施,「搶人才」又未見成效,財政收入卻愈來愈萎縮,加上出現千億財赤,財政儲備跌至只夠政府12個月開支的低水平,在在敲響了「乾塘」的警鐘。港府一味指望未來經濟好轉改善稅收,並且倚賴發債度日,但這些根本不是長遠之計。高官近日放風,有意開闢新稅和加重賦稅,但以疫後百廢待興的情況下,任何加重納稅人負擔的做法都不是適合做法。何況港產官僚毫無魄力,遇事避難已成慣例,開闢新稅阻力極大,若非中央旨意「硬任務」,他們肯定不願往高難度挑戰。
既然開源無力,港府可以做到及必須去做的便是節流。想當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有鑑於港府出現財赤,不得不手起刀落,公務員「減薪又減人」,盡量削減開支。現時財赤比當年更嚴重,卻未見陳茂波有任何縮減政府開支的行動,反而繼續大花筒,繼續將公帑掉落海,堪稱咄咄怪事。
這樣說絕非無的放矢。公務員在疫情之下不僅繼續加薪,編外職位更是愈開愈多,很多時候一開十多年變成「永續」。現時公務員隊伍達到逾17萬之眾,卻連分內事也做不好,必須增設更多編外職位,個個高薪厚祿,卻不用交代績效,叫納稅人情何以堪?早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提出保留3個編外職位,以持續監察和協助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以及「幫局長睇文件」,當中有職位2008年已經設立,至今15年,反映疊床架屋的冰山一角。究竟是局長太忙,連睇文件時間也沒有;抑或是公務員太廢,必須增設更多人手;甚至是政府太多錢,怎麼花也不心痛,難道不需要交代和檢討?
政治花瓶 應該摺埋
最令納稅人意難平的是,像平機會一類「政治花瓶」,每年開支數以億元計,卻毫無政績可言。審計署前陣子踢爆平機會處理部分投訴效率欠奉,有個案拖延逾1,000日之久,簡直聳人聽聞。更不可理喻的是,平機會連採購會議桌也是不貴不買,有2萬餘元的不要,偏要買9萬多元。更不必說,歷屆平機會主席皆醜聞纏身,不是亂花公帑瘋狂外遊,就是用人唯親肥上瘦下,而且自2000年起,國家人權機構全球聯盟一直把平機會的工作評為C級,堪稱又貴又廢。港府與其大手筆資助一無是處的政治花瓶,既無助提升香港國際形象,還一直燒錢猶如無底深潭,倒不如一刀切「摺埋」省錢更實際。
至於預算造價達6,000億元「明日大嶼」,一直被質疑為「大白象」工程。有關注團體調查發現,世界知名的人工島嶼發展,都是以爛尾收場,香港能否例外,無人說得準。尤其本港大型基建例必嚴重延誤和超支,而另一拓土建屋大計「北部都會區」同樣整裝待發,香港由財力到人力是否足以兼顧兩個巨型項目同時上馬,不能不令人疑問。
說來實在唏噓。經過黑暴和疫情連番打擊,香港元氣大傷,本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以為社會和經濟帶來新氣象,可惜港產官僚對此光說不練,未見積極。從五一訪港內地旅客對香港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已可反映香港的競爭優勢所餘無幾。港府還一味「洗腳唔抹腳」,拒絕縮減開支之餘,還熱衷充當大花筒,這樣的「老好日子」還能持續多久,思之令人惴惴不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