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改革區議會 優化治理守四方

「五一黃金周」適逢「開心香港」,久違了的幸福笑臉充斥市面,香港應借乘地方行政檢討,全面改革區議會,確立「三不准、三不容、三回歸」原則,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最後一塊拼圖,徹底清理過往曾出現的管治紕漏和風險,展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同理心、責任感和行動力,切實解決民生難題,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由治及興」打好基礎。
煽暴煽獨 阻撓施政
區議會是為民辦事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負責地區諮詢和提供服務,協助官民溝通和政府落實政策舉措。然而,伴隨社會泛政治化,區議會在選舉政治效應下,亦成政治鬥爭新戰場,特別是在「黑暴」期間和在「風雲計劃」操縱下選出的現屆區議會,更一度「自我騎劫」為反中亂港、煽暴煽獨的平台,刻意與政府對着幹,阻撓甚至妄圖顛覆政府施政。區議員變質、區議會失控,令社區治理水平明顯下滑,全面改革已迫在眉睫。
社區治理關乎社會的民生福祉和長治久安,縱使地方行政的檢討結果尚待揭盅,但應爭取從人和制度上正本清源,防止社會特別是區議會的亂象再現,並從根本上完善社區治理架構,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守住社會幸福和諧的底線,讓市民有所得益。正如特首所說,特區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基礎上,不會准許區議會成為「港獨」平台、不會准許他們違反《基本法》、不會准許他們干擾政府施政。社會亦不能容許區議會被騎劫、不能容許區議會被癱瘓、不能容許這些人再破壞社會。而區議會亦要回歸《基本法》初衷要素、回歸愛國者治港核心要義、回歸行政主導根本要求。
平情而論,區議會多年來在地區事務、居民福祉以及培養政治人才上確曾發揮正面功能,亦為有意從政者提供起步平台,因而應參照社區治理的多元性和專業性,以愛國愛港有志有能之士為主軸,通過包括委任和選舉的多元途徑,擴大吸納和培育社會人才,協助政府進行社區治理工作。當中最關鍵的是要堅持用人唯才、用得其所,並且充實管治人才庫,而不能政治花瓶式將區議會和區議員視為「民主窗櫥」或政治酬庸。
對於未來的區議會運作,政府應設立對人對制度的三道「安全閥」:第一是類似立法會議員的宣誓和資格審查機制,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第二是在制度和議事規範上明確防堵泛政治化、「港獨」化和「港版顏色革命」的風險。第三是明確區議會的未來職能,例如在「社區參與計劃」與「地區小型工程計劃」的角色,以及與關愛隊、分區委員會等組織的分工,避免出現功能重疊或不必要的爭拗。
京官早前在港考察時曾引用《大風歌》中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社區人士肩負着「守四方」的責任。這也是我們對未來區議會和區議員的期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