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落後通脹拒檢討 最低工資失意義

明日是五一勞動節,最低工資亦將調整至每小時40元。高官言必稱重視打工仔權益,但一講到將最低工資「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讓薪金加幅追上通脹,港府向商界傾斜的嘴臉便表露無遺。
法定最低工資凍結4年後,今個五一終於由每小時37.5元調升至40元,最基層的勞工苦盼多年,薪酬增長依然似有還無,然而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沾沾自喜聲稱,新工資水平有利香港整體利益和發展;最低工資委員會甚至大言不慚指出,最低工資跑贏通脹。事實真是如此嗎?有工會參考多年數據,對歷年最低工資對香港飲食業工人的保障及成效作出研究,結果發現歷次最低工資調整幅度過低,完全追不上同期通脹。
工會發現,即使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提高至每小時40元,但自對上一次調整起計算,累積通脹已達8.0%,令加薪後的購買力比2019年5月的水平還要低。另外,政府預測2019年5月至今年5月累積通脹將達8.1%,以2019年5月價格計算,經調整最低工資後的實質購買力,只有36.9元,若與對上一次最低工資水平37.5元相比,意味基層苦等4年,還要損失6毫購買力。
事實勝於雄辯,醜陋的真相豈是高官權貴自說自話便粉飾得了?社會早已指出,最低工資兩年一檢不僅嚴重滯後於通脹,更無助基層透過最低工資養活自己。正如上述調查指出,2011年3人住戶的貧窮線為月入1.05萬元,而賺取最低工資僱員的月薪只有不足5,500元,較貧窮線低接近一半;至於2018年最低工資更只及貧窮線四成,令人搖頭嘆息。
挾泰山以超北海,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不為也,非不能也。港府並非沒有能力將最低工資改為一年一檢,而是由頭到尾都不願做、不想做。眾所周知,最低工資立法始於曾蔭權爵士年代,他亦是出名嫌貧愛富、重商輕民的特首,當年立法不情不願,到立法過了關又當成自己政績往臉上貼金,骨子裏究竟有多少成分是為基層勞工謀福祉,不言自明。既然連港府也是毫無誠意,商界虛應故事也就順理成章;何況領取最低工資都是基層之中的基層,他們是死是活,官商無人關心,最低工資不過是讓官商心安理得的遮羞布罷了。
問題是,當最低工資追不上通脹,基層勞工白忙一場,連餬口也有困難,還有甚麼理由努力工作脫貧?索性伸大手板領取綜援豈非更乾脆?於是乎,官商的冷漠和得過且過,反而造成社會福利開支節節上升,這對於納稅人以至整個社會來說,絕對是有害無益。尤其本港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若最基層也不願工作,政府未來的財政負擔肯定非常巨大。
當公務員在疫情之下依然大加人工,最低工資卻要苦等4年才能輕微增加,然後又要等多兩年才再檢討,基層被通脹蠶食生活,苦不堪言。國家領導人所說的「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何其遙不可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