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人工智能機器 顛覆勞動意義

明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相信: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在此祝願全世界的勞動者,勞得有得,生活能一天比一天好。因為勞動創造價值,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
筆者早前到訪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參觀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最新發展,高科技帶來的生產力,或許能解決香港人手短缺的問題。在回程途中,我思潮起伏,對於廣大勞動者在這些人工智能和機械人面前,是夢想成真,還是噩夢的開始?
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有三: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有悲觀者認為,在科技進步和資本加持下,勞動力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愈來愈多工廠走向無人化,由勞動密集走向資本密集,導致工人議價力下降,工資增長停滯甚至失業。樂觀的一派則認為,人工智能和機械人雖然會取代了一些工種,但也會創造了一些新職位,工人透過培訓實現增值,一樣可以改善收入和生活,正如過去工業革命浪潮。
分配制度 首當其衝
但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可能打破這個規律,因為過去被認為無可取代的智慧,即人的判斷力、適應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這或許是再一次顛覆了現時的生產工具和分配方式,造成全世界(特別是科技發達地區)都可能出現勞動力過剩。在可見的未來,過剩勞動力帶來的社會矛盾,又會推動經濟和社會分配制度,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勞方、資方和政府,都準備好了嗎?
在過去,生產力不足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多數人努力工作都是為了三餐一宿照顧家庭,時至今天,雖然生產力高度發達,但勞動所得的比例日益下降,消費力不足才是經濟停滯和社會矛盾的主因,導致低欲望社會和躺平現象。如果依靠過度放任(所謂「自由」)的勞動市場機制,這個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社會亦會走入死胡同。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模式的轉變會倒逼制度的改變,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分配制度的改變。
先說初次分配,在人工智能機器的衝擊下,要保障打工仔的議價力,應要研究集體談判機制,讓打工仔可以有一個平台與資方協商,從而改善勞工權益。二次分配方面,人工智能、機械人這些新技術雖然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會造成進一步資本壟斷,甚至影響國家安全。這些科創巨企如何能真正服務於社會、回饋社會,體現企業社會責任,都需要在稅制、監管制度作出相應調整。
先進的生產力,應該要為人類帶來真正的解放,希望未來能藉着人工智能機器,勞動不只是為了餬口生活,人們不用擔心三餐生計,更多是追尋人生意義理想,廣大勞動者們可以是醫生、文職或技工,但同時也可以是藝術家、運動狂熱分子,閒來更有時間參與社區活動,關心社群,豈不美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