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房地期票開得多 何時兌現總是拖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歷任特首上任之時,都視土地房屋供應為重中之重,信誓旦旦要解決住屋問題,然而有人大量增加供應,結果搞出「大頭佛」,亦有人竟然削減公營房屋供應,令到樓價如火箭飆升,輪候上樓排長龍,總之政府開的房屋期票,十之八九不兌現,今屆政府上任就快一年,蜜月期已過,亦是時候看清楚在房屋方面交了甚麼功課。
蕭規曹隨,上屆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將香港北部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意味新界將會大變天,然而各界都關注,土地從何而來,回收涉及民居土地已經引起一連串風波,更麻煩是新界區大量廢棄農地,變成露天倉庫、停車場、工場甚至垃圾場,統稱為「棕地」,據估算超過1,500公頃,堪比「明日大嶼」人工島總面積,若能好好動用,何需冒掏空庫房之險,為「明日」工程下賭注萬億元?
發展棕地基本上是社會共識,可是操作上還有不少細節要處理,其中一個障礙是這些土地上大多數有作業存在,涉及約5.2萬個職位,收地清拆,不少面臨結業,如何安置這些棕地使用者,是回收棕地的核心問題。政府遇難即縮,慣性拖字訣歎慢板,被指以「龜速」回收棕地,有環團更指收地速度完全及不上非法開墾棕地情況。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過去3年只是先後回收約30公頃棕地,平均一年才10公頃,然而官僚不知從何來的自信,聲言由現時至2026年的4年間,預計會再回收約200公頃的棕地,長遠而言仍以回收合共超過1,000公頃棕地為目標,令到各界都充滿質疑聲音。
政府收棕地目標引人質疑,主要是因為根本沒有解決安置棕地作業者的妥善方案。棕地作業者默默耕耘,卻長期被污名化,更成為環境污染的代罪羔羊,以往對本地工業貢獻被忽視,政府部門一直袖手旁觀,收地便過橋抽板,近年不少位於棕地的「老字號」木廠及磚廠等因受收地影響,前路茫茫。當局津貼有限,雖然計劃建成一定數目的多層大樓以重置棕地作業者,但首批多層現代產業大樓最快於2027至28年度落成,遠水不能救近火,而且不少產業不適合在多層大廈經營,若未能找到露天場地,便惟有結束營業,所以在生死存亡關頭,又怎會輕易向政府交回地方?
假設政府真的可以完成收地目標,這又帶出另一個疑問,為何過往總是懶懶閒,非要等到臨急才抱佛腳,不鞭策不成氣候?香港房屋問題從來都是十萬火急,住在劏房十多萬戶天天過着非人生活,早一日收地,早一日起樓,卻為何總是拖拖拉拉,針拮不到肉不知痛,坐擁官邸豪宅的官員,不知民間疾苦,未能夠急市民所急,便已經是過失;明知不能為,卻硬要向公眾開期票,狼來了故事,失信於民,未來日子更難行。香港人最想要安居樂業,蝸居食龍肉都乏味,官員做騷安排30元看戲,想博取掌聲一天,香港人苦中作樂,很難說得出「開心」兩字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