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新箱形水母 「炸」現米埔

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新水母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新水母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新水母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全身透明 擁24眼睛 帶毒性
香港浸會大學所領導的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屬於三槳水母科,由於在米埔發現,因而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今次為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至4個。有關新物種的描述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內。
有關研究團隊是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帶領,成員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海洋公園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人員。團隊在2020至2022年的夏天在米埔自然保護區一個鹹淡水基圍蝦塘採集到箱形水母樣本,並發現牠們屬於一個新物種。雖然新物種目前只在米埔發現,但因為基圍蝦塘會透過潮汐通道與河口連接,故此相信牠們亦分布於珠江口附近的海域。
全球現時共有49個箱形水母物種,箱形水母綱屬於刺胞動物門,牠們的身體呈正方形,因此一般被稱為箱形水母,牠們雖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個小組群,惟箱形水母亦包括一些毒性極高的物種,因此在熱帶水域廣為人知。團隊稱,新物種帶有毒性,呼籲市民在米埔及鄰近鹹淡水交界水域時要小心留意。
槳狀觸手 游得更快
研究團隊展示新物種的模樣,米埔三槳水母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有24隻眼睛,平均地分為4組,其身體透明且沒有顏色,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有四隻角,每隻角均連接3條每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相信用來捕食水體中細小的浮游甲殼類動物。觸手基部各有一個扁平的槳狀結構,猶如一支船槳,令箱形水母收縮身體時產生強大推力,因而比其他水母游得更快。而現時海洋公園正進行米埔三漿水母的繁殖工作,料很快可在園區內展示予公眾。
米埔自然保護區米埔自然保護區
米埔自然保護區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中)帶領團隊進行是次新水母物種分析。(黃仲民攝)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中)帶領團隊進行是次新水母物種分析。(黃仲民攝)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中)帶領團隊進行是次新水母物種分析。(黃仲民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