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只是曇花 虛火怎可暖萬家
政府今年再派消費券,但由一萬「縮水」到五千元,雖然引起市民非議,「孤寒」之聲不絕,但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物價升收入跌,尤其是基層,收五千元絕對有勝於無,單看昨日派發的首輪三千元消費券,已經令淡靜市面添了幾分熱鬧,市民多了笑口,齊齊出街消費購物,也是因為有了這額外數千元才敢比平日花費多一點,「點心都嗌多幾件」。
各人對消費券有不同用途,有人會買實用物品,例如電器、手機配件及保健食品,亦有人會用在娛樂飲食方面,例如餐廳食飯及卡拉OK慶祝,由於這一期金額只得三千元,三、四口家庭去餐廳吃一頓都有可能用了一千元,主題樂園門票四張又二千元,隨時一日已經用光,有市民坦言消費券金額不夠多,只能當作膳食及買日用品等開支,難作大額消費,即使用作日常用途,例如八達通可以坐車船,但也用不了多少日子,希望消費券計劃可以恒常化,「年年有得派」。
市民主觀願望看來與現實環境大有出入,很大機會落空,政府面對「孤寒」、「縮水」等指控,可說是有苦自己知,不單止市民要量入為出,香港政府也是入不敷支,連年財赤下,上月尾立法會秘書處發表有關財政預算案的《研究簡報》,本港財政儲備較2019年3月減少達三成,現時的財政儲備僅可應付12個月的政府開支,是27年來的最低水平。每次派消費券都是百億元起跳,財政儲備早已跌破萬億元,又那堪再派多幾次錢?今次電子消費券在市場即時注入約200億元的消費力,相當於約六成本港單月零售額,有一定程度提振作用,但只限短時間,對於店家及市民來說,效用只是曇花一現,虛火一道,難暖萬家,大眾需要的是可持續的支援。
政府並非第一次派消費券,但在執行上依然出現漏洞,在港居住及升學的內地人士離港回到內地居住後,仍可獲發半額1,500元消費券,有違刺激本地市場的原意。而香港在電子付款始終發展不健全,造成用戶不便,例如首輪派發剛巧遇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發放日,而八達通有儲值限額,故市民拍卡時未能全數領取獲發的券額,須經消費降低儲值額,才可再拍卡領取剩餘消費券,有部分市民未必留意,隨時造成損失。電子付款不普及,反映香港多年來沒有與時並進,懶於改善配套,消費的是自己老本。
數千元消費券轉眼用完,後續又如何?政府沒有能力長期派錢,惟有寄望改善經濟,市民能賺錢,自給自足,便毋須用公帑來救濟,可惜是振興經濟始終無方,通關以為可以吸引大量旅客,卻事與願違,反而是出境旅行更為熱鬧,肥水流向別人田,政府無計可施,又是要自掏腰包送機票來吸引旅客,用這個銀彈方法,引來未必會是高消費旅客,最初湧來香港的就是一群群內地平價團,擾及社區。以往香港以魚翅撈飯聞名世界,今日香港則以兩餸飯招待旅客馳名中外,市民要靠消費券才敢叫多幾件點心來吃,經濟寒暑表莫過於此。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