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全新任務

香港不應成為中國的政治包袱,反應尋求新的方法轉變香港既有的優勢,參與國家發展大局,也借此提升本身的條件。
香港的國防、外交政策由中央政府承擔,但經貿的外交是特區的責任範圍之內,而經貿卻與外交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香港的經貿外交不應只局限於港商的經貿,而應服從中央的外交,配合補充和增強中央的外交政策。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為甚麼他不可以在訪問內地之後訪問香港?即使他不來與香港談法港經貿合作,也可以讓隨團的法國企業隨後來港,增強香港與之交流。而且不止於經貿,還可以在教育、文化、科技方面增強相互的連接。香港的法國人社區是全亞洲最大,香港與法國的關係應該勝於廣州。
另一方面,北京的對台政策,也大有利用香港作用的地方。北京改變惠台為困台政策以對付台獨,可以讓香港與台灣發展單邊或雙邊的自由貿易,開一缺口,吸引台商,也以台港經貿交流等來統戰台灣社會,借助香港與台灣長年沒有政治因素的血脈地緣關係。台港同屬中華文化,但經歷與發展條件不同,二者有頗多相通融和創新的地方。香港開放給台灣民眾,屬內地政策的緩衝區、展示廳,也讓非台獨台灣人多一個活動台,有利台灣民心歸向,減低台海緊張,亦可使香港與台灣達成雙贏。
當然,對台開放比對法國等外國開放多些困難,例如香港國安政策要緊但不能過度,台灣政府阻礙,可讓香港單邊首先實行。台港兩地並不需要政治上的平等互惠,只要台灣民眾來港,願作旅遊探親、升學交流、做生意相互投資便是成功。
假若中央政府改變思路,善用香港,把以香港為負擔的擔憂,變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優勢條件,將大有可為。
香港從來是自由港,國際上少有的繁榮安定,將之變成中國與外國交流溝通的平台,不僅中國受益,世界各國也可因此得益;亦不止於金融服務與貿易,還可以在教育、文化、科技方面讓中西交流產生新的協同作用。香港從來是亞洲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連接點,數碼化的全球化更將之與世界的連接推至更新更廣大的空間去。依仗數碼化,香港與內地和世界都是若比鄰,由此而產生出全新的全球化與本地的發展。中國應可用香港新舊的全球化優勢復興中華,幫助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