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保釋程序現漏洞 掉包走犯豈能容

在影視劇集中,片首或片尾時常會出現「本故事純屬虛構」等字眼,實在不無道理!皆因在電影中,犯人欲逃脫,絕非易事;往往要絞盡腦汁,還要多人協同、裏應外合,要不想出令人讚嘆的妙計,要不動用槍炮軍火,經過一輪鬥智鬥勇,甚至要作出犧牲,方能成功逃走。殊不知在現實中,越柙根本不用大費周章,簡簡單單與同押犯人交換身份,即可利用對方的保釋資格,光明正大地從正門離開。電影情節固然令人驚嘆,但現實才教人目瞪口呆,同時亦教一眾編劇汗顏!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西九龍法院前日發生一宗罕見的掉包走犯案件。一名涉販毒的陳姓男疑犯,在法院接受審訊後,於臨時囚禁室等候還押期間,懷疑通過口頭答應支付「掉包費」,成功買通另一名涉襲擊案林姓男疑犯;陳男其後通過交換法庭手帶、取得林男的臨時身份證明書等簡單手段,居然成功冒充對方,騙過負責核對身份的警員;最終,陳男利用林的保釋資格逃脫。直至警員發現兩人身份有異時,陳男早已逃去無蹤。事後,警方只能以涉嫌誤導警務人員為由拘捕林男,並以涉嫌協助罪犯為由拘捕陳男的31歲同姓妻子,但陳男至今尚未被緝捕歸案!
綜觀全球,越柙走犯甚或逃獄等事件,並不罕見;然而,外國的越柙事件,過程大多錯綜複雜,絕非如今次事件般輕描淡寫,彷彿犯人只是臨時起意,便可如入無人之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越柙!不過,事件的匪夷所思,也正好暴露了當局的盲點;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曾犯案或首次犯案的人,或許不容易察覺還押保釋程序上存在巨大漏洞;但陳男曾因屢次犯案,經常多次進出法院,熟悉還押保釋程序,於是便看穿漏洞。
雖說今次事件明顯牽涉人為疏忽,當值人員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多的是證明了,即使現行程序一直以來行之有效,但時間一長,又欠缺檢討和優化,始終會暴露破綻。加強培訓、提升當值人員警覺,固然是可行辦法之一,卻治標不治本。參考外國,港府如要治本,欲有效地防範疑犯「掉包」,就必須在還押保釋程序中,引入高科技輔助;畢竟現行程序過於守舊「落伍」,亦與港府號稱要發展「智慧城市」的構思,顯得格格不入。
緝犯堵漏 雙軌並進
港府近年大力推動高科技發展,諸如指紋解鎖、人臉識別等科技,漸漸在日常生活中普及;那為何牽涉疑犯的保釋程序,未有引進高科技,反而停留於「石器時代」,憑肉眼去辨認呢?須知道,在疑犯被正式拘捕時,警方已可套取疑犯指紋及拍照存檔;換言之,在保釋程序中引入指紋、人臉識別等核對手段,不過是增設裝置問題,幾乎不涉收集個人資料爭議,何以當局不主動引進呢?難道非要等到走犯事件頻頻發生,才願意亡羊補牢嗎?
另一方面,不少國家都會要求疑犯佩戴電子腳鐐,港府何以不考慮引進呢?退一步而言,即使只是把法庭手帶升級為更先進的電子手環,亦可降低疑犯「掉包」的機會,難道是為了節省成本嗎?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早前新冠肆虐期間,港府曾要求居家隔離的確診病人佩戴電子手環,只有完成隔離並康復後,方能剪掉;難道罪犯對於社會的危害性,比奉公守法卻不幸確診的病人還要低嗎?
無可否認,當前首要任務是盡快把逃逸的陳男緝捕歸案,倘若陳男成功潛逃海外,將為本港法治留下一個永不磨滅的污點,當局亦將成為國際間的笑話!然而,緝捕疑犯與堵塞程序上的漏洞,必須雙軌並進,幾乎一刻都不能停頓!畢竟事件已經曝光,假如當局不及時作出補救,其他還押犯人有樣學樣,接二連三越柙逃走,公義還如何得以昭彰,港府又顏面何存呢?正如有議員批評,今次事件比起電影情節更離奇,難以想像是如何發生,若不盡快補救,勢必動搖公眾對香港法治與法庭的信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