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復活節假期給旅遊業的啟示

前幾天的清明和復活節假期給了市民自製長假期的絕好機會,請4月6日一天假,就有6天假期,如果幸運地4月3、4日兩天的申請也獲批,就能連放10天假。結果在「報復式」外遊的作用下,某些出境口岸出現「亂象」,成為了新聞報道的素材。內地5月1日黃金周很快就到了,為免到時再出現亂象,現在也是時候進行一下檢討,看看這趟復活節長假期為本港旅遊業帶來了甚麼樣的啟示。
一成不變 不進則退
要點一:事前準備仍然欠缺。這次是疫情後首個請一天假就能自製6天假期,也是市民憋了3年多以來第一次的長假期,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不是「晴天霹靂」突然殺出來的「程咬金」。既然如此,為甚麼政府和旅遊業界沒有預先做好準備,而出現的又是「被動式」和「反應式」的處理方法呢?從新冠肺炎疫情一役,我們看到的一個道理是,如果事前不做好準備,很容易被人殺個措手不及、亂象頻生。結果呢?清明和復活節假期一開始,上新聞的就是等港珠澳大橋「金巴」要等超過兩個小時、在機場排隊辦理登機手續要排45分鐘到一個小時等的新聞。以4月7日為例,有近40萬本港居民離港外遊,但這個數字只是2019年復活節長假期首日共78萬人的六成,如果完全恢復2019年的數字,亂象的程度可能再嚴重多幾倍。
要點二:東方之珠還有吸引力嗎?筆者看到一些數字,說從4月4到7日的4天裏,總共有近133萬本港居民出境,而同期入境香港的人數只有74萬,相減之下,「淨流出」58萬人。不少媒體的報道指出,結果「首當其衝」的是本港不少食肆,有些餐廳負責人表示,晚市的情況相當可憐。但筆者考慮的是一個更深層次問題,這麼大的淨流出意味着甚麼呢?東方之珠的吸引力還在嗎?香港主要的「吸客點」跟疫情前相比,都還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星光大道這些項目。這情況就跟去餐廳用膳一樣,某間餐廳食物不錯,但餐牌永遠一成不變,這有時也是相當「趕客」的。疫情結束是個好契機,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徹底檢討一下香港旅遊業的現況,看看有沒有轉型和創新的必要。旅遊也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不進則退是個殘酷的現實,無可迴避。
要點三:善用門戶角色。我們一直說,「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固有的優勢,其實這個優勢在旅遊業也很有可供發展的潛力。早在2020年12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就已經聯合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提出不少有關文旅發展的項目,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程,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協同發展平台,以推動大灣區的特色旅遊項目。筆者認為,跟大灣區一起發展旅遊業可以取得很多良性的互補作用,也很有可能為本港旅遊業殺出一條血路,非常值得一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