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口罩廠用完即棄 再工業好高騖遠

香港經歷3年疫劫,不僅死病枕藉,市面更一度因為缺口罩弄得人心惶惶。上屆政府曾動用3,400萬元公帑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但隨着社會復常,本地口罩廠無以為繼,絕大部分只能黯然結業。苦苦支撐的「死剩種」冀獲港府作為採購優先考慮,卻始終沒有回應,高官所謂再工業化顯然只是好高騖遠,光說不練。
2020年高峰期時,本港約有200間本地口罩廠,僅一間廠一個月產量就有200萬個,解決了供應不足的問題。不過,疫情緩和,社會復常,口罩令亦隨之解除,如今只餘下約10間仍在經營,當中曾獲政府資助的更僅剩兩間。之所以仍能苦苦支撐,主因是有本地或海外個別大企業客戶支持,饒是如此,產量仍跟高峰期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港產口罩的品質達到國際水平,連海外買家也讚不絕口,偏偏港府有眼不識寶,拒絕在採購時將本地口罩作為優先考慮,由政府物流服務署到醫管局,只知貫徹「價低者得」原則。香港土地和人工皆貴,一個口罩的生產成本是內地的一倍,入標競投自然毫無優勢。但正如立法會議員指出,本港口罩有品質保證,進行監管也較容易,既然投標價不是高得不合理,無理由不給本地廠商一個優先機會。
更遑論港府口口聲聲要「再工業化」,既然本地廠商已有完善生產線,為何不能扶植成為本地特色工業?須知病毒無色無形,下一波大爆發何時再現無人說得準;何況專家已經指出,疫情必然重臨,政府和市民必須做好準備。偏偏港府「打完齋唔要和尚」,對本地口罩廠棄之如敝屣,一旦疫情再起,香港隨時重蹈一罩難求的覆轍。
當然,港府之所以對口罩廠不屑一顧,並非它沒有大規模工業化的潛力,而是在港產官僚眼中,這些只是低端工業,同他們心目中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產工序等高端製造業相距甚遠,自然沒有再工業化的價值。問題是,港府一心嚮往的高端製造業,究竟有多少大戶願意落戶香港?香港地價高、租金高、薪酬成本高,難跟內地競爭,別說深圳早就是中國的硅谷,廣州同樣後來居上。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到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均要到廣州走一趟,已可窺見當中玄機。
誠然,香港很難再走六、七十年代工業起飛的回頭路,向創新科技發展乃係大勢所趨,但既然「香港製造」在國際間仍是信心保證,港府無理由任其自生自滅,帶頭採購香港貨,用實際行動支持本地工業,讓高端與低端製造業並存,誰曰不宜?
回歸以來,香港不乏漂亮的口號、宏偉的大計,缺乏的是官僚的執行力、行動力和決心。從「這個港、那個港」到「優勢產業」再到「做大做闊」等等,歷屆特區政府始終不脫「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陋習,只能原地踏步,一事無成。現屆政府擺出有為姿態,言必稱以結果為目標,究竟是重複老路還是另創新天,只能拭目以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