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打好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基礎

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對香港充滿冀望,除了要做好金融、航運、物流、創科中心和「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更明確表示,要把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種正面的期盼會對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會,然而,我們不可忽略的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件需要準備和醞釀的事情,可不是煮一包即食麵那麼簡單而速成的。
要點一:培育藝術人才。特首的《施政報告》說要「搶人才」,這在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方面尤其重要。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向外方面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的逗留限期、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等,都有助把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人才吸引來香港工作。內在方面,《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撥款支持從未獲資助的新進藝團和藝術工作者,資助有志於文藝界發展的業界畢業生在西九文化區和藝團實習,同時也考慮在北部都會區為香港演藝學院設立新校舍,以及增加錄取非本地生的比例,凡這一切都是為香港培育業界人才,都應該盡快落實。
盡快普及和年輕化
要點二:把藝術普及化、年輕化。香港要勝任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就必須把藝術普及化,不能再只是只有「一小撮人」才懂得欣賞的東西。而普及化一個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藝術年輕化,鼓勵本港的藝術團體和中學合作,多到中學舉辦活動,把不同演藝的入門知識傳授給中學生,以培養他們的藝術文化素養,激發學生對欣賞和參與藝術創作的興趣。這是一個需時的準備和醞釀過程,如果踏實地做,不但能啟發本港年輕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認識,也必能激起他們的藝術創意和強化他們欣賞藝術的能力,最終為本地文化藝術界帶來新動力,實現把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
發展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就好比種植一棵樹苗,有合適的土壤當然重要,而時間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我們不提早做好籌備工作,到了為求達標時才「臨急抱佛腳」,那絕對是行不通的。
要點三:香港獨有的優勢。香港位處中國南方沿海,歷來與內地文化緊密相連的同時,也由於濱海而具有強烈的海洋文化特色,而超過150年的英國殖民地歷史更為香港的文化刻下不可磨滅的烙印,香港從而擁有了中西薈萃、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面貌。在香港,不同國籍和文化的人共居一處;不同宗教、種族的傳統和習俗互相包容。香港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姿,無論是嶺南式本土的,還是歐洲西來的傳統習俗、生活、藝術、建築、宗教、飲食、節慶等,都流露着一種中西薈萃、古今交融的神韻。
香港非常適合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那是毋庸置疑的。政府當下要做的,是盡快把藝術普及和年輕化,為未來的成功打好基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