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吳秋北不滿商界「放風」 製造輿論壓力引入外勞

輸入外勞問題掀各界爭議。 輸入外勞問題掀各界爭議。
輸入外勞問題掀各界爭議。
【本報訊】近年各行各業出現勞工短缺,勞工及福利局早前透露會積極考慮輸入外勞,隨即惹起爭議。行政會議成員吳秋北昨批評部分商界人士不斷「放風」指人力不足,製造輿論壓力要求輸入外勞,直言本港仍有逾10萬人失業,認為應優先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要清楚輸入外勞目的,不能因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便「有樣學樣」。
恐致打工仔薪金難上調
另一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最近接受傳媒訪問表示,食肆人手不足本地員工需要承擔多五成的工作量,稱業界要求輸入2,000名外勞。吳秋北批評商界「放風」行為,強調政府必須考慮輸入外勞後的情況,包括打工仔薪金難以上調、本地就業機會流失及之後所導致的失業問題等,屆時社會成本上升將難以處理。而且香港不能長期依賴外勞,亦不能因為政府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及運輸業便「有樣學樣」。他呼籲應善用現有「補充勞工計劃」紓緩個別行業人力不足問題,而過去興建機場和高鐵時亦有透過此機制輸入外勞,做法一直行之有效,若業界認為人手不足,可透過計劃提出申請。
政府早前指會研究如何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檢討機制,吳秋北促請當局盡快完善機制及落實一年一檢,指多個行業每年都會調整薪金,質疑最低工資水平為何要兩年一檢,稱即使最低工資加至時薪40元,但僱員覆蓋率近年一直下跌,「保護網」作用不足。他建議政府需要考慮通脹、基本生活需要等指標,最低工資亦必須高於綜援水平,同時盡快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
對於有意見指最低工資水平太高會推高通脹或造成漣漪效應,吳秋北形容為無稽之談,因每次增加最低工資對企業額外增加成本微乎其微,加上不少僱主都以高於最低工資水平時薪請人,所以造成漣漪效應的並非最低工資,而是有關時薪水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