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簡單制度是優勢 拓闊稅基須審慎

這些年,港府動輒喊窮,先是估大財赤,最後卻有盈餘,大玩期望管理。然而一場疫情,百業不興,樓價急挫,過去最倚重的賣地收入大減,終於出現財赤,高官由是露出口風,有意加稅。果不其然,立法會秘書處就《財政預算案》發表研究報告,力陳財政儲備大縮水,更搬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事,建議香港全面改革稅制,擴大稅基,為加稅鋪路。
研究報告指出,過去4年,本港財政儲備減少3,536億元,減幅高達三成,如果不計發行債券和回撥房屋儲備金結餘,財政儲備流失總額更可能高達5,649億元,現時的財政儲備僅足以應付12個月的政府開支。因為財政緊絀,導致本年一次性紓緩措施規模較小,加上去年派發的消費券提振經濟作用減低,力證儲備大跌已影響經濟民生。報告更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香港全面擴大稅基,但當局至今未推出相關措施,相信是基於審慎原則云云。
長篇累牘說了一大堆,無非營造本港財政岌岌可危,不改革稅制,不擴大稅基,不足以解決問題。問題是,財政儲備是不是愈多愈好?若儲而不用,金山銀山再多也是擺設而已。事實上,回歸後3位財爺,包括曾蔭權爵士、梁錦松和唐英年均先後維持「財政儲備維持在相等於12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的做法。只是港府慣於做守財奴,善財難捨,錙銖必較,後繼的曾俊華一味以「量入為出」做擋箭牌,既不肯大手筆紓困,更欠缺大手筆發展,致令本港財政儲備愈來愈多,競爭力愈來愈低,早就為人所詬病。
誠然,3年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香港也不例外,港府多次推出救市紓困措施,動用了不少儲備,《財政預算案》亦公布了年度財赤達544億元。陳茂波坦言曾認真考慮加稅,包括薪俸稅及利得稅,惟想及近幾年香港受到疫情打擊,應讓市民減輕負擔、休養生息才作罷。
港府一直以賣地及補地價為重要的庫房收入,佔約四分之一,但本財年地價收入只有608億元,勁挫六成。單是旺角洗衣街與亞皆老街交界一幅大型商業地,發展商以遠低於市場估值下限約16.1%的47.29億元投得,較去年初估值劈近八成,便引起輿論嘩然。隨着中央強調「住房不炒」,預料本港樓市無復當年勇,賣地收入隨時進一步減少,港府急於開徵新稅,不難理解。
然而,香港素以簡單低稅制著稱,這是香港立足全球的最大優勢,倘貿然加稅,增加市民和企業負擔,隨時適得其反。更不必說,港府一直密謀打銷售稅主意,唐英年時代已經提出,只是反彈過大而晾在一旁。如今當局又再放風,銷售稅會否是其中一項拓闊稅基的考慮,不問可知。但不可不提,日本兩次增加銷售稅後均陷入經濟衰退,通脹更是如影隨形。香港是否也要重蹈覆轍,執政者必須攝高枕頭想清楚。說到底,開源之餘更應節流,公務員工資和退休開支年年增加,官位愈開愈多,為何政府不打自己主意,偏要向市民和商界開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