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數據目標欠奉 為官可真輕鬆
有研究機構估算,去年強制性公積金的全年帳面投資虧損高達1,869億元,回報率為負15.6%,高於同期的恒指和樓價跌幅。不少市民對於政府強迫他們將血汗錢交予強積金受託人代為投資,並且在蝕錢時也須支付管理費甚為不滿。而最近多間歐美銀行爆發流動性危機,債市波動,令不少香港打工仔擔心其強積金投資會大幅縮水,退休後的基本生活保障淪為泡影。
是賺是蝕 不清不楚
筆者日前在立法會要求當局以最簡單的方法,將供款人因年滿65歲或永久離港而提取的強積金結餘,減去僱主與僱員的累計供款金額,告知市民歷來有多少人是賺錢或蝕錢?局方卻表示,由於受託人並無備存有關完整資料,所以政府亦無法提供相關數據。強積金制度實施已22年,政府竟不知市民最終是賺錢還是蝕錢離場,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政府一直指香港的退休基本保障依靠三大支柱來支撐,一是綜援、生果金及長生津等毋須供款的社會福利金;二是由僱主與僱員供款組成的強積金;三是個人儲蓄及子女供養。筆者詢問當局有否進行統計或推算,該三條支柱是否足夠保障市民在退休後享有政府認為最低可接受的生活水平?政府對強積金作為其中一條支柱的貢獻比例為何?有否就此訂立目標和至今能否達標?
結果局方的答覆是,由於每位供款人的供款金額和投資選擇都不同,政府難以制訂相關目標。政府對市民退休後的最低可接受生活水平欠缺目標,哪又如何制訂合適的強積金供款要求?以及如何釐定政府為有需要市民提供的社會福利水平呢?沒有目標,就毋須為達標而努力,毋須為其成敗而負責!如此做官,可真輕鬆。
何況,沒有賺蝕數據,就無法判斷有關「逼人投資」的計劃是失敗還是成功。這樣的制度和態度,與現屆政府的「以結果為目標」理念和「七一講話」強調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似乎背道而馳。連政府也說不清強積金的成敗與成效,市民質疑該制度的保留價值也是理所當然。
香港的人口結構、勞動市場、投資環境和社福制度,過去廿多年出現很大變化,對強積金的成效與市民的退休保障需要影響深遠。當中最顯著的是港人壽命延長和「少子化」,除了令勞動人口和需要供強積金的人數減少,亦令更多市民在退休後缺乏子女供養。還有愈來愈寬鬆慷慨的公營房屋和社福政策,間接鼓勵部分人不求上進和不作儲蓄,以免喪失輪公屋、抽居屋和申領各類社會福利金的資格。
三條支柱有兩條危危乎,僅靠政府的社會福利「一柱擎天」,過度依賴少數納稅人的稅款來保障大多數市民的退休生活,有關制度明顯難以持續,遲早會「爆煲」。當內地與多個海外國家都已針對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對原有的退休保障制度進行檢討和改革,香港還在等甚麼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